content

中秋节 诗人为何要咏明月(图)

 2020-09-29 09: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明月给人带来以光明、希望和感悟。(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明月给人带来以光明、希望和感悟。(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人们举行“祭月”仪式。到了唐朝,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在宋朝以后更为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谈中秋必然谈到咏月,古代咏月诗蔚为大观、源远流长,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份。明月高爽明净,夜空辽阔澄澈,最能与诗人淳朴的气质、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产生共鸣。

咏月诗蕴涵的意境和显现人与自然的交流,反映出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宇宙观和审美观,同时也使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

感悟宇宙和人生的奥秘

月亮皎洁是美好的象征,“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皆表现出诗人对月亮的关注和赞美。月亘古不变,是永恒无限的象征。

如张若虚写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如李白写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诗人感叹“明月长在,人生如寄。”世事沧桑,光阴易逝。而天上明月阅尽人间变幻,恒久相照,使万物生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等哲理的深层思索,顿然升起对宇宙和永恒的探求和向往。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描绘大自然的海天相接、波澜壮阔的景象,表现出对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

追求光明、澄澈之美

月明如镜,秋空晴朗,唐代诗人王维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写出了新雨后,月亮的清辉遍洒松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宛如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表现了诗人修身养性、宁静淡泊的心境。

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表现了诗人纤尘不染的高洁和洒脱的气质。

人们称赞月的品格,在茫茫的黑夜中为人带来光明和希望,扫荡一切黑暗污浊,普照大地,公正无私的照遍天涯海角,不漏一处,却不曾私照一户人家。

所以,诗人们才赞美道:“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寄讬对圆满、团圆的盼望

以月圆比喻团圆、圆满,寄讬了人们盼望团圆的愿望。

唐代贤相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既体现出诗人旷达博大的襟怀,又反映了大唐盛世的气度,具有一种高远深邃的气象。在海天辽阔的境界中,那一轮明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有着怎样广袤深邃的意境?一个“共此时”凝聚了千秋万代天下人民的多少美好愿望和祝福!

皓月当空,一泻千里,人们关爱着他人,亦被他人所关爱;祈福着他人,亦被他人所祈福。明月给人带来以光明、希望和感悟,千百年来,人们咏月、赏月,探求天理大道和人生的真谛,渴望回归美好、善良和永恒。

責任编辑: 静妍 来源:明慧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