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霈颖看《一个人的老后》无论结不结婚 最后都将“一个人”(williamhill官网 )
从罗霈颖看《一个人的老后》无论结不结婚 最后都将“一个人”。(图片来源:Adobe Stock)
2018年,曾风靡中港台的前香港艺人蓝洁瑛,被发现倒毙在香港赤柱寓所,终年55岁。近日,台湾资深艺人罗霈颖(罗璧玲),因友人多日联系不上她,直到(3日)上门查看,才发现她猝逝家中,享年59岁。这两位貌美如花的艺人,都是“一个人”独居。
随着目前社会型态的转变,越来越多人是“一个人”独居,“一个人”的离开,关于“孤独死”,相较于一般人的排斥,《一个人的老后》的作者上野千鹤子有着不同的看法……独自在家临终≠孤独死!
“结婚也好,不结婚也罢,无论是谁,最后都将是一个人。”
你曾想过,该用什么方式迎向你人生的最后路程?
2018年,曾风靡中港台的前香港艺人蓝洁瑛,被发现倒毙在香港赤柱寓所,终年55岁。
台湾资深艺人罗霈颖(罗璧玲),因友人多日联系不上她,直到(3日)上门查看,才发现她猝逝家中,享年59岁。(图片来源:自由时报/陈奕全摄)
“一个人的老后”作者上野千鹤子看着一个接着一个离世的亲友们,开始有了“原来,死亡没有那么地遥远,不过就在身边而已。”以及“接下来就可能是我了……”的深刻体悟,不禁想着日渐衰老的自己,该如何规划,才能安详地迎接死亡的来临呢?
这本书是给希望临终前能有完善规划的人,更是给为人子女想要让家人走得安稳的人。
独居老人在家一个人临终,是理所当然。或许有人会在路边猝死,但身体虚弱而无法外出的人自然是在家离世。孤独死,应该是指那些之前就孤独活着的人;若非如此,就不是孤独死。因此我称之为“在家一个人临终”。
越来越多人是“一个人”
为何现在必须思考“在家孤独死”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
首先,未来独居的人只会持续增加。再者,未来将越来越多人成为“临终难民”。意指无法在医院或安养院临终。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无法避免在家一个人死去。也就是说,这不是期望而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一个人临终非“孤独死”
有人光是听见“在家一个人临终”(上野千鹤子),就会出现:“呸呸呸,乌鸦嘴”的反应,也有人会想以“一个人的最后”取代“一个人的临终”。大家总是以“孤独死”称呼无人照护而在家一个人临终的情况。
尽管独居老人被视为必须扑灭的疫病,但独居老人只是没有与家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并不是没有家人、朋友。难道与家人同住真的这么好吗?事实上有人与家人同住仍处于孤立的状态,同时有人与配偶同住却身陷“相敬如‘冰’”的地狱。我长年观察独居老人,因此我认为,若有家人的独居老人封闭在只有家人的环境里而不与外界交流,是一件危险的事。相反的,没有家人的独居老人会基于不安、万一,而刻意创造与其他人的连结。
此外,我觉得分散各地的家人、亲戚在独居老人临终前一刻才齐聚一堂,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大家差不多可以放弃这种“见最后一面的坚持”了。以往家人、亲戚可以齐聚一堂,是因为大家都居住在同一地区;若分散各地,实在有些勉强。平时很少见面的亲戚之所以想要见当事人最后一面,是希望能好好告别;若当事人已陷入昏迷,一切都已太迟了。与其如此,不如提前造访以确实做好告别、感谢。超高龄社会的死亡,是很缓慢的。
当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生命步入倒数计时的时刻,很难说不害怕。但比起害怕死亡,相信更加令人担心的会是临终前“生不如死”的情况:
被移送到医院做没有意义的延命医疗!
年迈后被送到陌生且品质不好的照护机构!
即将迈向死亡之路,也没有可以值得信赖的送终者!
为了避免在最后这个紧要关头,身边的人无法提供合适的方案,自己也慌了手脚,走得不安心,倒不如事先做好临终规画,有尊严地离开人世,也留给世人一个想念。
文中,上野千鹤子在分析了老后居家照护医疗以及多位临终者的实际案例后,主张即使没有亲友、或是失智症者,都能选择在家一个人临终,尊严并优雅的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高龄者的死亡是缓慢而且可以预期的,因此,不论生病与否,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不多此一举使医疗介入。(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高龄者的死亡是缓慢而且可以预期的。当预感到自己身体机能大不如前,距离死亡的时间大约还有数个月的时间。即使是末期病人,当步入临终这一个阶段也不会觉得痛苦。因此,不论生病与否,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不多此一举使医疗介入。
既然可以预测,不妨事前好好告别。如此一来,即使收到讣告也已做好了准备、完成了告别,不留下遗憾。
家人亦然。与其事到临头手忙脚乱,不如定期探望。在过程中了解当事人的衰弱状态,也能预测当事人死期将近。若之前有好好地抚摸当事人的脸颊、双手并确实地告别、感谢:“谢谢”、“能成为你的孩子,我很幸福”、“这或许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就能摆脱“见最后一面的坚持”。
越亲近,越容易有这样的坚持——我几乎每天都去探望,却没有见到他的最后一面。
我的朋友之前与母亲同住,后来他的母亲住院并在他外出时离世,他因此不断责怪自己。
毕竟每个人都有可能必须外出,当事人也有可能在睡梦中离世。若不愿意面对此情况,就得一天24小时都待在当事人身边。不是只有亲眼看见当事人断气才是送终,之前的一切陪伴都是送终的过程。照护者会说:“即使他在我外出时离世,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若说“一个人的老后”是在帮你的独居老后做心理建设,那么“一个人的临终”将是最实用的临终规划书,帮助你一个人可以住得安心,活得开心,走得安心。
每个人都应该看的一本书──安心地走完人生最后的一哩路。
本文节录:时报出版【《一个人的临终:人生到了最后,都是一个人。做好准备,有尊严、安详地走完最后一段路》】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