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重组巨变:姗姗来迟也要来(图)

【williamhill官网 2020年7月13日讯】过去数十年都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期,产业链越伸越长,国际企业的产业链分布在全球各地,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

是什么支撑着产业链的全球分布呢?主要基础之一就是信用的全球流动,外在的体现就是以美元欧元为代表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在全球流动。

此时,由于产业链分布在全球,各国都可以实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利润,各国就拥有了比较充分的外汇储备(这就是信用储备),也就拥有了比较充足的进口能力。

要特别说明的是,全球可以实现工农业产品自给自足的国家很少,比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武汉肺炎疫情已经影响到至少44个需要外部粮食援助的国家,而全世界只有约5%的国家(即十余个)能够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当各国的进口能力得到提高之后,就可以提升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极度贫困的人口数量下降。

这种信用的全球流动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过去曾多次申明这一点,就不再赘述。


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在美中贸易战爆发后已经开始启动(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但从2018年中美爆发贸易战开始,直到本次中共病毒疫情的全球大爆发,让多数国家都深刻地认识到这种产业链的全球分布体现出了严重的弊端,只要有一个国家提高出口关税或限制部分关键商品与零部件的出口,遍布整个世界的相关产业链都会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停摆。最典型的是,美国一旦限制部分高端芯片的出口,全球电子行业就会陷入寒冬、甚至成为僵尸;疫情时期一旦主要国家限制医疗用品的出口(或者有倾向性地出口),部分国家的医护部门就只能陷入了困境,这会严重威胁本国病患的生命安全;地缘政治矛盾越来越剧烈,一旦主要国家之间爆发战争,不仅会破坏交战国的产业链,还会摧毁全球产业链,让全球经济一夜入冬等等。所以到现在,多数国家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全球产业链的缩短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欧美日都在极力通过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回归,其实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实际上,这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未来,很多国际大公司也会重组、压缩自己的产业链,降低不可控的诸多因素所带来的投资与经营风险。

既然产业链缩短已经是必然,那么,未来的产业链主要会集中在何处呢? 第一,主要设置在本国或本地区,源于本国企业对本国的政治、法律环境是最熟悉的,更容易控制非市场风险。第二,哪部分市场对本企业更重要,就将主要的产业链集中设置在何处。对于欧美日等国的国际企业来说,本国市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这就决定产业链回归本国或本地区是一种必然。

回家,就成了今天全球绝大多数国际企业的唯一选择。

当国际企业回家之后,世界各国所追求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当然是自给自足!源于随着国际产业链回家,信用就无法在全球顺畅地流动,很多国家的进口能力就会被削弱,大家(尤其是石油和农产品无法自给自足的国家)就只能开始追求自给自足。这也是十分无奈的选择。

因此,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在6月提出了一项名为“Atmanirbhar”的新政策,用英语解释为“自给自足或自力更生”。

是莫迪自己主观希望推行“自给自足”这样的新政策吗?本人认为不是,这是这个逆全球化时代(信用无法在全球有序流动)唯一的选择,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每个人都只能是一粒水滴,说的也是这个含义。

偶然之间又看到下述一段话,值得留意的是“内循环”三个字——2020年6月18日,刘鹤副总理向陆家嘴论坛发来书面致辞称:“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全球产业链重组,虽然会姗姗来迟,但总要到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如松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