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周年志一】去殖化令香港人失去共同回忆(图)
去年港人面对逃犯条例,今年又要面对国安法,在反送中运动一周年之际,仅以此文纪念抗争中的光辉岁月。(图片来源:ANTHONY WALLACE/AFP /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20年6月9日讯】去年港人面对逃犯条例,今年又要面对国安法,在反送中运动一周年之际,仅以此文纪念抗争中的光辉岁月。
作为土生土长香港人的我,经历过97回归、反23条、雨伞运动和反送中……
转眼香港已经回归23年,时过境迁,但我时常回想起当年的香港,80年代热闹的街道,小贩在街边卖小食,臭豆腐、鱼蛋、肠粉、云吞面……放学的学生哥涌上前去买,如遇食环署职员突袭,小贩慌忙走鬼……
当时到处可见大型日本百货公司,如大丸、三越、松坂屋、崇光…… 见证90年代的辉煌。如今只有崇光还在,但已经变成港资企业,成为国内游客的购物天堂。
当年我照结婚相的皇后码头已经被拆,如今树立中环40年邮政总局又将消失。“去英化”令殖民时代旧香港的特色所剩无几。所幸,英国给我们留下的自由和法治的普世价值,我们还在坚守着……
还记得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日,狂风大雨,天文台挂起黑雨警告信号。当时身在太平洋彼岸读书的我心中也很忐忑,身边一位来自香港的同学失声痛哭。她心痛,不想英国就这样把香港拱手让给中共,虽然邓小平承诺港人“马照跑,舞照跳”,但是曾经下令屠杀64学生的邓小平,信得过吗?香港的前途命运充满太多不确定因素,而这些因素令人不安。
回归后的香港,表面上一切照旧,港人如常逛街、看电影、吃早茶、唱卡拉OK、跑马…… 长州太平清醮,抢包山, 扒龙舟,大坑的舞火龙如常举行,维园每年都有如繁星般的六四烛光,维港两岸的幻彩咏香江灯光汇演还在精彩上演…… 只是偶尔电视、报纸上,多了一些赞美中共的声音。
2002年,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希望香港尽快落实《基本法》第23条立法。时任特首董建华为了迎合中央,搞23条咨询。23条简单来说,就是在大陆被视为不合法的言论在香港同样适用,这无疑是扼杀香港的言论自由,引起港人群起反抗。
2003年7月1日,民阵游行的主题就是“反对23条立法”。当日群情汹涌,50万港人上街游行。当然,这50万人里也有我,还有被我拉出来游行的家人。其后23条被无限期搁置,再之后董建华因为脚痛落台。这是属于港人的胜利,我们成功守住了自由。
下一年的七一,20万港人走上街头,向北京政府抗议、争取特首普选。
不过之后,港人似乎对北京放松了警惕。2008年北京奥运是港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的顶峰。其后北京安排奥运冠军如郭晶晶、田亮来港参加活动,唱国歌,大做政治秀,笼络不少港人的心。
此后几年的六四、七一我偶尔也会参加。但明显觉得参加人数日渐减少。身边的家人、朋友越来越亲共,慢慢变成“港猪”,讲话也开始自我审查。追求自由、公义在他们眼中变成“搞政治”,反对中共在他们看来是自寻死路…… 享乐主义盛行,炒股票,赚钱,买楼,旅行,吃鲍参翅肚,买名牌等变成日常……
曾荫权对大陆开放自由行,香港街头讲国语的人明显增多。全港繁华商业区都可见大批国内旅客拖行李购物的身影。大批大陆高官、暴发户带着大把大把的钞票来港消费,甚至全家移民香港,几年下来,就改变了香港社会。
国际大背景的量化宽松导致热钱涌入香港,与此同时大量大陆投资客来港买楼,导致香港楼价飙升,租金也水涨船高。一间又一间本土小店因为无法承担高昂的租金而被迫关门,取而代之的是集团式经营的连锁店。香港的本土特色逐渐消失,街头的广告,银行门口的招贴,英文渐少,简体字增多……
而每年5、6千万国内游客袭港,令这个本身已经拥挤不堪的700万人口城市无从喘息。旅游业令一些港人多了揾食的机会,但也破坏了本地的经济结构,令香港前所未有地依赖大陆……
2012年7月,学民思潮掀起了反国教运动。1996年10月出生的黄之锋当时未满16岁。我惊讶于他的勇气,在年轻人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希望。
下接:雨伞运动为反送中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