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 美国以弱制胜的秘密!(williamhill官网
)
原标题:军事无禁区:决战中途岛的历史教训
1942年中途岛海战中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美国海军)
【williamhill官网 2019年11月9日讯】11月8日,美国和中国大陆两地同步上映一部历史战争片:《决战中途岛》。这是二次大战中最重要的一次决定性海战。1942年6月4日,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岛附近海域,一举歼灭日本帝国海军4艘航空母舰,扭转整个战局。此后太平洋战争进入新的阶段,美国采取战略主动,转守为攻。日本帝国海军虽然还有相当的实力,但优势不再,开始节节败退。
结构性问题
可以说,中途岛战役是日本帝国海军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战后有不少回忆录和研究著作回顾这段历史,让多数读者留下一个普遍的印象:就是日本帝国海军败在少数人的失误,尤其是第一线指挥官、联合舰队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Chūichi Nagumo)的错误指挥,要负最大责任。同时,兵力居于下风的美国海军,竟然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元气大伤之后的半年内,能够以寡击众,一举歼灭日本帝国海军的王牌舰队,令人难以置信,似乎带有幸运成分。
这样的印象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05年,美国两位专研二战的历史作家帕歇尔(Jonathan Parshall)和塔利(Anthony Tully),合着一本名为《碎剑:中途岛海战不为人知的故事》(Shattered sword: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attle of midway),才让人看清日本帝国海军的失败固然有人为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结构性问题,根植于日本海军的军事思想、战略眼光、作战准则和体制文化,都已经落伍,不能适应航母时代的要求。换言之,日本帝国海军的失败是迟早问题。
这本书被誉为是迄今分析中途岛海战最具权威的一本著作。引用大量以前未曾公开过的日本第一手资料,包括日本官方的《战史丛书》(Senshi Sosho),以及当时参与战斗的航母行动报告。作者是以日本的视角来写,并且以航母为论述主轴,拨开迷雾,还原历史的真相。
山本五十六
作者精辟写到:日本帝国海军虽然成功运用航母偷袭珍珠港,但是包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Isoroku Yamamoto)和海军军令部在内,都不是真正理解他们手中握有航母的作用和特点。我感到惊讶的是,作者对山本五十六的评价不如传说中的高。我原以为山本是开明的航母派的代表,受到军令部保守的舰队派的压制而难有作为。实情却非如此。山本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并不像宣传中如战神般那样富有传奇色彩。
从这本书可以看到,战争的胜负,不完全取局于技术实力,而战略眼光、部队结构和作战准则,往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当年日本帝国海军的舰队实力无以伦比,但是它的深层结构落伍,碰上观念先进的美国,一场硬仗就原形毕露。这个历史教训至今都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来看日本帝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的两项重大失误。
航母认知
首先是对航母的认知与运用。日本和美国都是在1920年代初期发展航母,都向英国学习。美国从英国取得大量有关飞行操作和航母设计的信息。日本也在英国的帮助下设计出首艘航母。美国历史学家威登伯格(Thomas Wildenberg)指出,当美国首艘航母兰利号(Langley)1922年服役后,美国工程人员就在航母甲板上设计出停机坪、防止碰撞护栏,以及由各种颜色球衣来标识飞行甲板上的专业团队,从根本上改变在狭窄飞行甲板上的操作方式。
在那个时代,美国就知道利用飞行甲板的空间而非机库来增加舰载机的容量,并且以新的操作方式,提升舰载机的出勤率,是非常创新的做法。至今,航母的核心战力,仍以提升舰载机的出勤率为指标。
另外,美国海军的领导者也看出航母的价值,除了用于侦察和保护舰队安全,当舰载机达到一定数量规模时,更可以用来直接攻击敌方舰队。1928年兰利号航母的舰载机数量已达42架,1929年美国第3艘航母萨拉托加号(Saratoga)的舰载机更高达83架,同年它还在巴拿马运河举行一次壮观的空袭演习,由此航母的作用开始列入美国舰队的战斗计划之中。
作战准则
根据美国军事专家洪恩(Trent Hone)的研究指出,在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海军举行超过20次的海上舰队演习和战术推演,磨练战斗技能,逐步形成作战准则。其中,航母的实用价值与舰载机的作战效益受到高度重视。这段期间,美国海军强调积极进取的战术。为了先发制人,美国开始寻求新的装备,以研制侦察轰炸机为重点,后来发展出舰载俯冲轰炸机(SBD),成为航母的杀手锏,在中途岛海战中一举击沉日本帝国海军4艘航母,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据统计,舰载俯冲轰炸机在二战期间,共击沉日本6艘航母、14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15艘运输舰与货船。战果辉煌。
相较之下,当美国海军忙于演习并且因应未来作战需要而拟定航母对决的作战准则时,日本帝国海军还在努力完善航母的作战理论。1940年美国海军舰队进驻夏威夷,航母就已经成为海上编队核心,所有相关船只都是围绕航母的作战需要而展开。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
髀肉之叹
与此同时,日本帝国海军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珍珠港事件结束后不久,日本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Matome Ugaki)在他的日记《战藻录》中这样描述:将功劳让与战机,实乃“髀肉之叹”,就是说战机抢到头彩,他感叹主力舰失去建功的机会。接着他说:战争将会持久。无论战机发挥多大作用,最终还是要靠主力舰的巨炮发挥致胜的作用。他的这段纪录,充分显示日本帝国海军的用兵思路,以及对航母的轻蔑。
再来看中途岛海战。
1942年5月,当日本联合舰队驶向中途岛时,主力战舰仍然是山本五十六控制太平洋海权的战略核心。他曾说:“战舰就是舰队的女王”。最明显的例子是,山本并没有全心运用战舰支持航母作战,反而把火力强大的主力舰部署到后方,以突击进入中途岛海域的美国水面舰,他希望以一场决定性海战,摧毁美国海军舰队。
因此,日本帝国海军的任务繁重而复杂。既要空袭占领中途岛,又要伺机摧毁美国航母,还要突击美国其他水面舰。想的很多,能做的有限。不像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Chester Nimitz),他的作战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全力找到日本航母,并摧毁航母。虽然他手上握有不少战舰,但他并不完全使用,担心战舰太多会减慢航母的速度。由于双方对航母认知的不同,注定了中途岛战役的胜败。
致命侦察
日本帝国海军第2个重大失误是,缺乏足够的侦察力量。他们没有料到在航母部署侦察机的重要性,而把舰载机的作用完全用于攻击任务。
反观美国航母,从193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海上演习表明,航母需要一种快速、装备精良的侦察机。该机不仅可以找到敌方航母,还可以攻击敌方的飞行甲板。在听取飞行员的建议后,美国海军航空局开始研发一系列的舰载侦察轰炸机,之后演变为舰载俯冲轰炸机(SBD)。事后证明,这种战机兼具俯冲轰炸和远程侦察的效果。在中途岛海战中发挥关键作用。
美国航母平均每艘有72架舰载机,分为4个中队,每个中队由18架战机组成,除了战斗机(VF)中队、俯冲轰炸机(VB)中队和鱼雷轰炸机(VT)中队,还专门成立侦察机(VS)中队。由于日本航母没有甲板停机坪设计,在机库至多容纳63架舰载机,分为3个中队,每个中队由21架战机组成,主要是战斗机中队、攻击机中队和轰炸机中队,没有侦察机中队。日本舰队不是没有侦察机,而是部署在伴随航母的巡洋舰上,数量有限。
这种失误,造成美国侦察机的数量是日本的4倍;侦察范围是日本的5倍,使得美国海军较早发现日本航母,而日本舰队一直没摸清美国究竟有几艘航母参战。如同明眼人对付瞎子,胜败已定。
日本赤城号航母的航空官深田光夫(Mitsuo Fuchida)事后证实,缺乏舰载侦察能力最终加速日本航母的灭亡。他说:不论在训练上和组织上,日本航母的飞行员都集中在攻击任务,而轻忽侦察,导致致命的后果。
历史教训
今后如何定位和使用航母,中途岛海战带来的教训,应该是非常深刻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