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19年6月18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黎小葵综合报导)疟疾是世界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近期发现,青蒿素搭配其他疟疾药物组成联合疗法,可以挽救因疟疾而失去生命的人,在她提出可行治疗方法后,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可。
突破“抗药性”难题 屠呦呦获WHO认可
世界卫生组织威廉亚洲官网 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在2020年前让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难以实现。
官媒也指出,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不过,针对“青蒿素”的抗药性问题,屠呦呦团队在经过3年多研究后,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包括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3天疗法增至5天或7天疗法、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此外,屠呦呦团队也发现,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SLE)具有独特效果,该临床试验一期已在2018年5月正式启动,后续试验持续进行,若试验顺利,预估相关药物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报导还称,由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等专家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着,有望首次纳入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Oxford Textbook of Medicine)。
其实屠呦呦早年就将她的研究突破归功于中国传统古籍,她曾表示,“这是传统中医药带给全世界的礼物。”
台湾著名中医师胡乃文也曾指出,“青蒿拿来治疗疟疾,是在古时候大概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由此可见,在中国医药或者说,从中国本土的古时候药方里去寻找中医的智慧,或许可以引领现在西医的发展。”
出身无背景 数十年受中共冷落
屠呦呦于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的父亲以“诗经”中的迎宾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屠“呦呦”。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毕业后她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69年,中共设立“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让屠呦呦担任该办公室的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并要求她必须找出抗疟良方。
1969年至1972间,屠呦呦团队找到从黄花蒿中提取出青蒿素的方法,讽刺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下,屠呦呦发表论文题目为<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抗疟中草药工作>。她未得过中国国内科技大奖,直到拉斯克医学研究奖公布,中国学界才为她发出声音;这距离她开发青蒿素已相隔44年。
现年88岁的屠呦呦,是中国“土产”药学士,曾因没有博士学历、没有海外留学背景、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但她结合中医草药研究,从晋朝葛洪所写的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找到线索,开发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于2011年获得拉斯克医学研究奖,2015年再获诺贝尔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的中国人。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