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纸传奇千年 连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都靠它完成!(williamhill官网 )
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时,皇帝与臣子一致选择了宣纸,使得当时的宣纸名声大噪。(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薄如蝉翼的宣纸,是中国手工纸中的翘楚。源于唐、发于元、兴于明、盛于清。在经历两千多年的时光后,人们用八个字浓缩出宣纸的魅力--“墨韵万变,纸寿千年”。
在显微镜下观察青檀韧皮,其纤维纤长且均匀,细胞壁布满了特有的褶皱。横向褶皱滞留了笔痕、墨粒,纵向褶皱则导引水墨沿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与纤维没有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的棉、桑皮、构皮不同,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毛。这样的宣纸一经与画笔碰撞,便注定血肉相融,不再分离。
书法家与纸的缘分
自“蔡侯纸”问世,早期的纸张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场漫长的角逐。简、帛与麻纸三分天下,并驾齐驱五百年,直到东汉末年书法兴起,粗笨的简和昂贵的帛逐渐逝去,麻纸取得最终的胜利。
唐《书断》中有段趣闻,说左伯善作纸,蔡邕非左伯纸不肯下笔。这意味着东汉的书法家们已感受到“纸”的妙处,纸张的时代已然来临。至南北朝时,麻纸成为文人骚客的挚友,惜墨如金的梁武帝写下“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的咏纸诗。
李唐盛世,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一大批诗书画名家把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古人说纸
然而,在探究宣纸的历史时,又不能不为其悲叹,自古而今的文人墨客总是将他们手中的生花妙笔对准世人都在反反复复去写、去描绘的事物,却没有什么人去抒写新生的具有悠长的生命力事物。
宣纸所面临的亦如此,没有人来专门叙述宣纸的历史穿透力以及宣纸背后的故事。高山流水已成,静待知音。
唐张彦远在干符年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之《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说“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位元元当时身居宰相高位,又潜心学问的老人在文中极为公正、不加任何雕饰地提到宣纸,并且还记录了专为宣纸加工的艺人。宣纸终结了麻纸、藤纸、楮纸、桑皮纸各领风骚的历史。
元末明初的乱世中,一个家族的迁徙,为宣纸的传奇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据《小岭曹氏宗谱》记载,先祖曹大三为避乱,率领家族由南陵虬川迁至皖南泾县小岭。初到此地,头人曹大三见山岭遍布,深潭浅渚,田地稀少且土质不宜种粮,不由为饥寒中的家族命运忧心忡忡。一根落在山泉中被冲刷露出内层白皙树皮的青檀枝突然为他带来了“灵感”,遂开始率领族人设碓造纸。曹大三不知道,他亲手推开的这扇“宣纸世家”的大门,会成为宣纸永远的故乡。
朝代更替,当时间驻足于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了全部民间书画舞台的宣纸,收获了帝王的青睐,平日里,皇帝用它挥毫泼墨,到朝廷修《四库全书》时,皇帝与臣子一致选择了宣纸。这一时期的宣纸名声大噪,逐步形成了“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的局面。
宣纸工艺,是中国造纸史上的一大奇迹,它开创了长短二种植物纤维共存的新天地,制造出“纸寿千年”的新篇章。(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起伏
宣纸一如“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太平天国时期,皖南成为军事争夺要冲,“小岭人口死伤大半,人相枕藉”,战事令宣纸几乎绝产,清末到民国二三十年间,局势动荡加上西方机制纸的进入,许多手工纸产地纷纷转行停产,宣纸跌入低谷。曹廷柱,中国宣纸的重要传人,第一个引进化学漂白剂以改进宣纸制作技艺、第一个任北洋官纸厂造纸教习、第一个带队出国做宣纸抄纸表演、担任第一任宣纸同业公会主席,作为晚清和民国时代名副其实的宣纸行业领袖人物和泰斗,为宣纸生产技艺和宣纸国际市场的打开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不过,不仅是曹廷柱,近代书画艺术四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都十分钟爱宣纸,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迷期后,宣纸再次迎来一段黄金时代。抗日战争时期,宣纸苟延残喘,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振兴中国画的潮流中,书画家们再次将热切的目光投向宣纸。
宣纸工艺,是中国造纸史上的一大奇迹,它开创了长短二种植物纤维共存的新天地,制造出“纸寿千年”的新篇章。由于宣纸工艺的问世与传承,使传统书画艺术依赖于宣纸而生辉;古籍善本依赖于宣纸而传世;文档资料依赖于宣纸而保存;更多的历代书画艺术珍品,更是依赖于宣纸工艺而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