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拥江山美人 因亲尝汤药而成为24孝之一(williamhill官网 )
躬身持笏劝戒着文帝切勿不分后妃尊卑的袁盎。
大家都听过国风淳和的文景之治吧?!“文景”分别是指: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这两位帝王。这两帝在位期间推动黄老治术,令万众丰衣足食、天下太平和乐。《汉书・景帝纪》载道:“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后人对文景两帝总赞不绝口,这绝非过誉。
然而,他们之所以能为汉武帝强大的盛世奠定基础,其个人品格德行绝对不可轻忽。毕竟,若无良好品德,怎能凭着为百姓好的主念来实践道家清明简约的思想,进而创造河清海晏之世。
只是,笔者在此单单介绍因为孝顺而举世闻名的汉文帝刘恒!为啥呢?因为他是“二十四孝”中的主角之一啊!“亲尝汤药”说的正是这位汉文帝刘恒!此外,笔者还要介绍一幅与汉文帝相关的名画。
刘恒亲尝汤药,衣不解带地侍奉着薄太后。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他在尚未成为汉文帝之前,就已经被刘邦封为代王了。刘恒的母亲乃是薄姬,也就是被刘恒连续亲奉汤药三年的薄太后。刘恒的妻子窦猗(唐代司马贞则于《史记索隐》中记载为窦猗房)则是历史上以影响西汉甚钜的窦皇后。
喔!不可跑题了,现在回过头来说说刘恒啰!汉文帝的母亲是刘邦的侍姬,或许正因为她不如戚夫人那般受到刘邦的宠幸,故逃过吕雉的毒害,所以连带地能保全刘恒,不致时时须为他性命安全担忧吧。
话说刘恒不只在治理国政上相当出色,连侍奉母亲都杰出到成为众人的典范。据说有一次薄太后生病了,一病竟是三年。忧虑的刘恒从决定自己看护直至太后病愈,他不曾自恃娇贵而出现过一丝的埋怨,更不曾在照顾母亲上有过倦色和怠惰。当太后病难愈,他衣不解带地随身侍奉,连汤药煎煮完毕要让太后饮服时,刘恒都坚持亲自品尝过后才敢端奉至太后面前,让她服下。因此,世人皆知西汉文帝不仅在贯彻道家思想上十分尽心尽力,连实践仁孝层面都是高人一等。故有诗赞颂之: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只是,汉文帝也曾有过失误。不过,贤明的帝君就是会听从规劝,再耿直再刺激到内心的谏言,他即使生气也会在听闻了对方的解说,了解了道理后而徐徐地采纳。笔者现在要介绍的正是一幅绘制了汉文帝听从臣下劝谏的监戒画--《却坐图》。
“监戒画”之一的《却坐图》。(以上图片来源皆为维基百科)
监戒画:却坐图
在《却坐图》中,坐着的正是汉文帝与窦皇后,躬身持笏对着文帝说话的则为袁盎,站立不坐者则为慎夫人。其他站立者则为侍卫及宫女。《却坐图》的重心在于君王听从臣下劝谏时的互动状况,此态显出一幅理想的伦理秩序--臣子据理进言,帝、后谦和虚心地接纳劝谏。
《却坐图》中的故事记载于《汉书・爰盎晁错传》里:
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坐。及坐,郎署长布席,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以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以同坐哉!且陛下幸之,则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也。独不见‘人豕’乎?”于是上乃说,入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这故事主要是说,有天汉文帝、窦皇后与慎夫人一同驾临上林苑(汉朝皇帝的花园)。因为文帝宠爱慎夫人,故寻常时候慎夫人总是与皇后一齐坐在地位相等的位置上。可是,唯独这一次却被大臣袁盎(《汉书》称作爰盎)阻止了。《却坐图》上画的正是袁盎要引导慎夫人坐上次于皇后的座位上,可是站立于文帝身边的慎夫人面露怒色,气地不想入座。文帝见状也是很不高兴的。
可是,当袁盎躬身对帝后解释:“臣听说尊卑有序,则能上下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立了皇后,慎夫人则为妾。妾与主岂可以同坐在一起!况且陛下很宠幸慎夫人,往往厚赐于她。陛下如此对慎夫人,恰好带来祸端。陛下难道不知晓‘人豕’一事吗?”
汉文帝听完袁盎之言,就对慎夫人解释了戚夫人得祸之事。慎夫人于是就赐与袁盎五十斤金。
其实,帝王很容易因为宠幸某位嫔妃而忘记了该遵行的规范礼节,故得靠清明大臣的谔谔之言来端正自身。
由于此事不可不戒,所以《却坐图》成为了“监戒画”。所谓的“监戒画”,就是历史上一些具备道德规劝的故事被绘制成画,悬挂于宫廷中,以供皇帝亲赌,时刻警惕不可出现偏差行径。
您瞧,连以净简、仁孝闻名的汉文帝都犯了这项错误了,那其他俗性之人呢?真的是不可不谨慎啊!
参考资料
《汉书・传・爰盎晁错传》(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宋人却坐图轴”(典藏台湾)
前贤《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