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国巨头连夜撤离:苏州又成“最大赢家”!(图)

【williamhill官网 2018年1月11日讯】2018年1月7日,中国南方制造业重镇苏州,寒风凛冽,异常阴冷。也就是在这一天,世界五百强的日资巨头——日东电工苏州工厂宣布将于1月份停产,2月份开始解除合同。这一在高峰时近6,000多人的巨型工厂,将裁掉最后的1,000多名中方员工,正式退出中国市场。1,000多个中国家庭将在黄历新年前失业,迎接史上最冷的冬天。

而根据网上论坛消息,日方早已组织中方课长以上管理层谈判。由于条件没有谈拢,才导致该消息被中方人员提前曝光。否则,日方的资产和设备会在中国黄历新年期间全部转移,实现胜利大逃亡。而这种一夜搬空厂房和设备的方式,被笔者称为“日资撤离模式”,曾经在2016年内多次上演,如今又开始重现。 

日前,工厂员工在网上广泛发起求助,闹翻了天。厂区到处都是“要工作、要糊口”的维权横幅和员工。没有裁员时都是“岁月静好”,裁到自己头上,才能体会到天塌地陷。然而,动静闹得再大也于事无补,日资去意已决无法挽留,让人联想到去年元旦后,美国硬盘巨头希捷裁员千人、躲避非法征税的大逃亡,也让人联想到两月前尼康(Nikon)无锡工厂裁员2,000人后的关闭。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曾经辉煌的世界工厂,曾经不可一世的苏州,也将会在南方冬日的雨雪中默然零落。 

巨人转身:日东电工退出中国!

苏州,作为仅次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中国经济第五强城市,作为实力可以媲美深圳的另一个中国制造业之都,曾经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聚集地,新加坡工业园城市成为跨国之间园区建设的样本,上升到了两个国家层面。当时,苏南模式红遍全国,开经济风气之先,一时风头无二。

然而,在乡镇企业退潮后,自2009年以下,这里的外资企业却相继拔营起寨,向东南亚打马扬鞭而去。耐克、阿迪达斯、联建、宏晖、飞利浦、普光、华尔润、诺基亚、紫兴、希捷.....这一长串曾经让苏州人骄傲的名字,个个都曾经是声名赫赫、员工动辄上万的企业,如今已是门庭破败,孔雀东南飞。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是一家拥有94家分公司的企业巨头,曾经先后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厦门、香港、深圳、苏州和台湾设立分公司。而刚刚出事的这家企业于2001年7月5日在苏州工业园区注册成立,是一个制造柔性电路板(FPC)、偏振光片的生产基地。公司投资总额达130亿日元,鼎盛时期员工达5,500名左右,占地面积70,000平米。

而当时这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的前夕,是中国低廉的土地、资源和人口红利,即将和世界资本、技术风云际会,中国即将成为世界工厂闪耀全球的前夕。选择在这个时候布点,日资的眼光之独到、嗅觉之敏锐可见一斑。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上美日欧韩台外资才真正开启了投资中国的大时代。而15年过去后,这个时代已经悄然谢幕,外资敏锐的嗅觉又引导他们步步撤离。

目前,全球偏光片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其中日本日东电工、住友化学和韩国LG化学主导偏光片市场。日东电工是全球第一大偏光片制造商,其生产的液晶电视用多层光学补偿膜,更是占国际市场份额的40%以上。2017年,日东电工还被高工新材料研究所(GGII)评为2017年中国市场偏光片企业当中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排名第一。

从营业收入上看,日东电工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7,930.54亿日元,实现净利润816.83亿日元,整体毛利率达30.86%。而苏州工厂虽然也受到中国新兴企业的竞争,但是仍然处于盈利状态。由于掌握了核心材料技术,在中国的行业地位也相当稳固。而且,整个偏光片和FPC市场需求也是在增长当中的。那么,日东电工为何要关闭苏州厂呢? 

苏州要高大上 底端企业滚出去!

“苏州不需要底端产业!这种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被淘汰了活该!租不起工厂的滚出苏州!苏州是历史古城,发展旅游业,再卖卖房子,完全可以做金融中心!房地产和金融业才是未来!底端产业快点滚!”这样的言论,算是对苏州近年来在产业升级、房地产立市的大旗下,外资和实业撤退凋零现象的一种反讽。粗略看来,造成这种衰败状况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产业升级

确实,“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工业4.0”、“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了近两年来非常热门的话题,不提这些口号,不赶走几家低端外资工厂,你都不好意思说是一线二线城市。

土地财政让地方政府吃饱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让市民吃饱了,他们觉得脏乱差的制造工厂已经影响了环境,不能代表城市的形象,工厂的去留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们沉浸在房地产和金融的海市蜃楼中,忘记了这个城市的兴旺之本——制造业,也忘记了来时的路。

事实上,从2012年苏州的工业增速坠崖式下跌开始,苏州的产业升级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但是增速反而逐渐消失,转成了跌势。而在这些“政策口号”的背后,与之相伴的则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企业用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综合税率的居高不下。这也正是促使不少企业被迫撤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高房价

就拿苏州的房价为例,这两年苏州的房价用暴涨来形容毫不为过。回顾2016这一年,成为了苏州楼市名副其实的“地王年”。2016年全国七个城市土地出让超过千亿,苏州领跑;2017年土地出让金约1,773亿元,是2015年全年数额的3倍不止!限价之前地王频出,豪宅话题引发朋友圈围观。苏州、南京、厦门、合肥被称为“楼市四小龙”。


“楼市四小龙”之一的江苏苏州建造的伦敦塔桥模型(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而这种暴涨的状况在2017年才稍稍有所改观,但是房价仍然维持在高位,无形中拉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物价飞涨

苏州不仅房价飞涨,给实业加稻草,物价这两年也跟坐飞机一样。笔者认为,特别是在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的双重打压下,原材料价格暴涨,企业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为了减少成本只能选择关闭工厂。高端的直接回流本土,中低端的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苏州已经被空心化。

有好事的网友还算了一笔帐:苏州工业园区工人税后基本上到手平均大约是5,000多,若算上五险一金,则公司供养一个员工需要12,000元/月。这样的成本跟越南工人1,000多元一个月相比,根本无法竞争。而且,同样一件商品,中国生产成本原料加人工成本加税费是100元,越南加起来才70元。同样出口,越南报价100,中国企业怎么跟人家竞争?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海外华人都能感觉到在美国看到的“Made in China”的产品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要不了多久,我们这个未老先衰的世界工厂就将被东南亚、墨西哥、印度替代,剩下的只是到处流浪的无业人员和一地鸡毛!

四、高税收

当前美国、欧洲、日本都在减税,吸引全球资本回流投资的大背景下。中国要不要减税,已成为很多自媒体关注的重点。而笔者一直认为:我们早已经没有了减税空间,增税将是新常态。

2017年年初,因为苏州税务局对希捷补收税款,导致希捷大逃亡。不管谁是谁非,税务成为驱赶外资撤离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可辩驳。

被嫌弃的制造业 封闭的年轻人

危险的是,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意识到正在靠近的灰犀牛。十多年的土地财政,已经让地方政府失去上个世纪90年代招商引资的动力,他们只需要大手一挥,批地卖地,就有滚滚财源,让财政充足无忧。对于他们来说,制造业那点微薄的税收,已经瞧不上眼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爱来不来”,“好走不送”,已经成为他们对待外资的态度。

虽然那些一连串响当当的外资企业都在苏州成为了历史,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苏州的“繁华”。房价还在飞涨,每个人计算资产时都变成了千万富翁;金融业还在继续爆发,只要有钱买点理财,一年的收入都很可观;服务业还在爆炸式增长,各种灯红酒绿,海外旅游度假,朋友圈里的美食和晒娃,都是一片岁月静好。苏州经济展现出了另一番“繁荣昌盛”的景象。

然而,更让人担忧的是,面对曾经支撑起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工厂半壁江山的外资撤退,新一代的年轻人显得事不关己,有些还莫名兴奋。100个年轻人中,至少有70个人是乐见这种外资撤离的,“华为XXX,欧美企业吓尿了”——这类题材的文章在网上大量传播就是一个证明。

在很多90后年轻人看来,这些外资撤走了,就会有成百上千个华为、中兴、美的、格力、京东、腾讯、阿里站起来,中国民族品牌就可以彻底占领中国市场,和欧美日韩五百强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竞争,一决高下。外资的撤离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证明,而不是被抛弃的信号。

在他们看来,中国现在经济已经是世界第二,已经开始对外大规模投资,需要引进外资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更有甚者认为,离开了中国,世界就会失去一个大市场,欧美日都会陷入衰退……

1997年金融危机以前,众多日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把企业纷纷从印尼泰国迁移到成本低的大陆。当年泰国人收入是中国的三倍。二十年风水轮流转,现在因为这里高房价、高人工成本和税务成本,这些外资企业又慌不择路大逃离,比当年逃离东南亚更甚。而这些流失的,正是40年改革开放沉淀的精华部分。

而他们很少能意识到,这些外资企业撤离后,不仅意味着企业员工的失业,更意味着依靠其生存的整条产业链被斩断,一大批同胞将要失去饭碗;他们也看不到,目前很多高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其实都被欧美日企业所掌握垄断。经过40年的发展,我们还仅仅只是学到了皮毛,处于卖苦力、代工的水平,产业升级远远没有完成。外资的撤离,让中国失去了最后学习的机会,成为闭门造车、夜郎自大的梦想家。

更可怕的是,外资撤离让人们失去了一种兼容并蓄的心态和思维,从狭隘到开放很难,但是从开放到狭隘就在一瞬间!

失业不可怕,冬天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正在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愚昧,这是无法治愈的硬伤!我们都沉浸在印钞机的轰鸣声中,沉浸在钢筋混凝土的虚假繁荣中,长睡不醒……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海石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