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官网 2017年11月13日讯】港股银行遍地白菜价偏偏不要,为何付出20%以上的平均溢价,去买更贵的?未来银行在竞争的究竟是什么?港交所的数据显示,香港的外资,通过深股通渠道,耗资3.65亿投资了一家中国内地的银行(平安银行)。这是一年内,外资单日投资力度最大的一次。
这件事的有趣之处在于,香港市场有大量廉价的中资银行,一块钱的资产当六毛来卖,几乎是买一送一的白菜价。那么,放着家门口的便宜货不要,为什么要花平均贵20%以上的高价,跑到内地来投资另外一家银行呢?
首先,为什么香港的中资行便宜?这是因为香港的外资机构参照的是华尔街对美国银行业的定价体系。
花旗银行常年在美国以净资产打折的价格出售。因为美国的银行业是充分竞争行业,而且它有投资银行业务。一旦遇到金融危机,美国的银行是会破产的。因此,给美国的银行来定价,就必须包含可能会关门大吉的这种风险,因此,估值很便宜。
但是中国的银行业不是充分竞争行业,而且不参与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二者的经营风险完全不同,给的定价基准就不应该一样。因此,以外资主导的香港市场,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银行业的认识显然是不准确的。
但是,这依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外资愿意花高价,来内地投资另外的这一家银行。要想做出回答,我们必须要看清楚:银行这个行业从哪里来,将来要往何处去?银行业的未来,究竟是在竞争什么?
银行的发展,大致会经历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面向国企和大公司等企业客户。这在上一个十年,是银行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银行是依附在企业身上的,而企业依附于宏观经济的大形势。
然而,随着经济减速和结构转型,那些大企业都不需要资金了,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公司都在买理财产品。其次,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比如创业公司,它拿风投的钱,而发展到后期,它登陆资本市场IPO融资。顶层设计一直在强调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翻译一下就是说,从问银行要钱到向资本市场要钱。因此,银行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基本已经走完了。
第二阶段,很多银行预先就发现这种变化,并做了转型,做了大量的房贷业务,因为个人的信用往往比很多小企业好的多,个人不会跑路,个人也不会断供房贷,因此,房贷业务成为这一阶段银行的优质资产。
但是往未来看,随着房子的居住需求被基本满足,以及由买向租的需求转化,房贷业务的需求增速也会减缓。由于政策的限制,大家已经看到了各大银行,从利率到额度,已经事实上收紧了房贷业务。
未来,银行业会全面进入发展的第三阶段,进军零售业务,也就是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这一点也是美国的历史经验,美国的高成长优秀银行(富国银行)都在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上做的很好。因为个人金融做的好,所以他支撑了美国以消费为经济动力的持续几十年的经济繁荣,我们现在也要借鉴美国。
当一项业务从toB,转为toC(对公业务转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个人业务)决定商业竞争差异化的首要因素,将变为品牌效应。因为大众消费者和用户都是感性的,他们依靠感官的体验,依靠对于品牌的想象对产品做出选择和判断。
比如在美国,双盲测试,美国消费者说百事可乐好喝,但是事实上可口可乐显然卖的更好。再比如说,茅台一瓶难求,但是化学式成分,它和别的白酒没有什么差异,双盲测试,茅台也不是大众评选出的口感最佳。这些案例都在说明品牌对于一项toC业务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各位,你思考一下,作为用户,你选择银行,你关注品牌吗?你又为什么会认为一家银行的品牌比另一家更有吸引力呢?
决定未来银行之间竞争的第二点,正是有关于获取用户。请注意,不是消费者、更不是储户,而是用户。
过去银行获取储户是通过线下大量铺营业网点,三步一门,五步一店,你不是因品牌而成为它的用户,而仅仅是因为方便。但是未来这一招不管用了,因为大家业务都不走线下,而且租金成本都非常高昂,你即使铺再多门面也没用。
那么,未来的银行如何获取用户呢?它要学习互联网公司,要有流量的思维和用户的意识,你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是多少?你使用了怎么样的IT技术去提高获得用户的效率,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当获取了用户,你如何留住他,让他忠于品牌,并且愿意持续在你这里进行高频、终身的金融服务呢?
以上这些,才是银行业未来的竞争关键所在。
总结一下,人人都知道消费升级是趋势,是投资方向,但是人们都忘了,消费升级,消费者的这笔支出,钱从哪里来?
未来最有竞争力的银行,应该是那些提前战略布局个人零售业务,最懂个人用户的公司。它们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搭建平台,让用户深深驻扎下来。它们能够用特有的服务和文化,构建出一个令用户产生共鸣的差异化金融品牌,带着广大用户、投资者,一起去往那个流淌着蜂蜜与牛奶的应许之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