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之道得之于金简玉书(图)
神人指點鑿石得寶書


傳說大禹治水之道得之於金簡玉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傳說舜帝時候,洪水滔天,黎民百姓沒有個安身之所,舜帝就命鯀去治水,鯀聽信鴟龜的話,盜竊了天帝的息壤,採用塞填的治水方法,結果不但沒有把洪水治服,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災難,舜帝就把鯀殺了。鯀死了以後,三年肉體不腐,肚子鼓鼓的,舜帝便命人用吳刀把鯀的肚子剖開,大禹便離開了父身。禹長大後,舜帝見他品德高尚,聰明能幹,就任命大禹去治水。起初大禹還是採用父親塞填的辦法,經過一段時間後,才知道塞填的辦法錯了。於是便歷諸異域,為治水求賢。他東從搏木之地至黑齒之國;西從三危之國到一臂三面之鄉;南從交趾孫朴續禍之國到不死之鄉;北從令正之國到積水積石之山。還派了太章和豎亥步量大地。他的皮膚曬得黎黑,腳也走跛了。

大禹不但走遍四方大地,還翻閱了很多書。後來他從《黃帝中經》中得知,在九嶷東南天柱,號曰宛委(即南嶽衡山),黃帝曾在這裡藏有金簡玉字之書,內容是治水之道,他便來到南嶽衡山,殺了一匹白馬以祭山嶽。可是南嶽七十二峰,盤亙八百里,這金簡玉字之書,到底藏在哪座山峰上?又是個難題了,但他並不洩氣,不分天晴落雨,每日從這峰爬到那峰。

一日,大禹爬山勞累了,便枕石而睡,在夢中見一個穿著皂袍,形狀奇怪的神人,自稱是玄夷蒼水使者。神人告訴大禹,想要得到金簡玉字之書,先要到黃帝岩上山頂,頂上有一盤石,可鑿石得書。大禹醒來高興極了,就按神人的吩咐齋戒沐浴,如期登上山峰,果見一盤石,忙鑿開盤石,便得了寶書。

大禹將書中治水之道細讀深思,知道了正確的治水辦法:必須湮疏結合,該湮則湮,該疏則疏。王母之女云華夫人瑤姬又派來了她的七名侍衛狂章、虞余、黃魔、烏木田、大翳、庚辰、章律幫助大禹斫石疏波;黃帝時候來到南方的神龍--應龍,用尾巴將大地劃成一條條深塹,以導水引流。河精的使者玄龜,以青泥用來湮填,青泥湮填以後變成了石頭,再大的洪水也能擋住。

大禹在大家的幫助下,便將滔滔洪水治服了。大禹治洪水後,把金簡玉書送還南嶽山。那藏金簡玉書的山峰,就是現在南天門下的金簡峰。

大禹在南嶽期間,留下了許多勝蹟,他殺白馬祭山嶽殺馬沖,在他結集治水隊伍的毗盧洞周圍五十里地方叫禹王城;云密峰下休憩的地方叫大禹岩;巾紫峰上的紫金台是他遙祭舜帝之所;南嶽祝聖寺,原稱清泠宮,是他為崇祀舜帝所建,宮後有他親手所植的柏樹,稱為禹柏;岣嶁峰有禹廟、禹碑。禹碑是我國最古的一塊碑文。後人還在大廟御書樓中豎了一塊刻著「功高神禹」的大石碑,以紀念大禹的業績。

中國專家認為長江四千年前洪災遺蹟印證「大禹治水」傳說南京大學朱誠心教授、上海市博物館及南京市文物局等單位的五位專家,先後對長江中下游包括長江三角洲的上百處古遺址進行了考察研究,並運用環境考古法和碳十四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斷代法,對長江流域古洪水進行了研究。

他們發現,在距今1萬年至3300年的商周時代無文字記載時期,長江流域共有七次特大洪水。其中,以距今4000年時期的一次最大。

朱誠說,在許多遺址地層中都有不含任何文化器物(如陶器、工具或其它與人類生存有關物品)的自然層。這些自然層的特徵是:在前後應當相繼的文化層中間,出現了不同時間尺度的自然淤土、泥炭或沼鐵層。而在與這些遺址相對應的同一地區自然地層層型剖面中,卻出現大量與文化斷層相同時期的埋藏古樹、甚至埋藏森林,這些埋藏古樹外部包裹有大量沖積特徵的砂礫石。有的遺址地層中,也存在埋藏古樹與文化器物在同一層位出現的現象。

他說,這是特大古洪水災害事件遺留的地層學證據。

考古發現,在長江三角洲的一些地層遺址的文化斷層中,淤泥厚度達1至1.5公尺。專家認為,那是距今4000年時發生於良渚文化末期的那次特大古洪水留下的痕跡。

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主任鄒厚本研究員認為,在此時期之前出土的許多雕刻非常精良的玉器和其它人類生存物品這時卻突然不見了,這可能是巨大的洪水災害迫使人類遷徙的結果。

朱誠認為,4000多年前的這次特大洪水,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大禹治水」的歷史傳說,二者在時間上是基本吻合的。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