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要称体重 源自刘备对妻子的关心?(图)


明日(5/5,星期五)就是立夏了,记得称体重喔!(摄影:李芳)

“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

“立夏”称体重

寒来暑往,“立夏”时节悄然到来。古人有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小伙伴们万万没想到吧,除了斗彩蛋等好玩的习惯外,立夏这天的还有称体重的风俗,看来“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六月徒伤悲,七月徒伤悲”这句话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立夏这天要称体重,怎么称?一般来说,就是在屋梁或大树上挂一杆大秤,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小孩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箩筐或凳子吊在秤钩上。

在浙江,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在凳子上称重。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称老人时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称姑娘时要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

称小孩时要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时要注意,只能里打出(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开始奔波在夏天的爱美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还有要注意健康的长辈们,为了美丽和健康,立夏这一天,不妨去称称体重吧!

“立夏称重”的典故

不过,立夏要称重是有寓意的,民间也流传了几则与三国有关的典故,且与《三国演义》产生了联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刘阿斗与立夏称重

有一种说法,“立夏称体重”的习俗是从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相传,三国时司马昭消灭蜀汉后,在立夏那天封后主阿斗为安乐公,还当着一批蜀汉降臣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表示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保证阿斗年年体重不减,以示未受亏待,从此“立夏称重”的习俗渐渐就在民间形成了。

关于阿斗的,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刘备逝世后,诸葛亮把他的儿子阿斗交给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讬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称一次看体重增加多少,这样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然后写信向诸葛亮回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

2、孙尚香与立夏称重

“立夏称体重”的习俗,传说与刘备夫人孙氏(孙权妹)的民间形象有关。

虽然正史并未记载孙氏的名字,但因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则称孙氏为孙仁,以及影视作品多称孙氏为孙尚香。因此,很多人已经习惯称孙氏为孙尚香了。

三国时代,苏州是孙权的势力范围。孙权对刘备借荆州不归还十分不满。先施嫁妹之计,后又托说母亲病重,令妹妹孙氏回到东吴。刘备担心孙氏在东吴过得不好,因此派使臣去东吴问候,并称体重,以判断孙氏过得如何。

结果,东吴人根本不称体重。使臣想出一个主意,在立夏的那天,他派人在苏州的大街小巷设了大秤,小孩称了便送一只咸鸭蛋,鸭蛋放在彩色丝线的小网袋里,挂在孩子脖子上。并传言说:小孩称了勾勾牵,意思即不容易夭折,长得快;大人称了叫称心,吊胃口,不疰夏(因为素体虚弱、受暑热之气而引起的乏力倦怠、眩晕心烦、多汗等)。这样大人小孩都上秤称了体重。孙氏也非常乐意地称了体重。

后来,立夏称体重吃咸鸭蛋,这个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至今还保留着。

3、习俗从明清流传

也有人说,“立夏称重”的习俗其实是从明清流传下来的,当时的社会还是以壮实为美,但夏季天气炎热,使人消耗大的同时还会影响人的食欲,这就容易让人掉膘。一些有条件的人家,为了身体健康防止体重变化过大,会在立夏这天称重,等到立秋后再称一次,通过进补将丢失的体重补回去。

立夏称重有科学道理

其实立夏称重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入夏前后是容易发病的季节,不少人入夏后寝食不安,人称“疰夏”,这是体质不耐酷夏之苦的缘故。到立秋再称一次,以比较家人经过一个夏季后的体重变化,以防患于未然。

立夏“称人”,就是用大秤杆给小孩称体重,看看比去年重了多少。体重增加了,叫发福,体重减了,叫消肉。据说立夏之日称了体重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人们希望通过称人这个举动,添福增寿,不须再担忧夏季炎热或体态消瘦。

“称人”用的大秤2米多长,一把小藤椅挂在秤钩上,四周搭着一个架子固定。大秤和椅子都缠上了红绳,代表着吉祥如意。称人貌似简单,里面讲究可多了。比如秤砣只可向外挂,“不作兴”往里移,报重量的时候逢“九”便报“十”,图个吉利。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