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共建政后“爱国”战争与出卖主权的真相 (二)中印战争胜而不利背后 可怕的动机
【2017年2月28日】(本台记者宋月综合报导)中印边境战争,解放军大胜,一举收复战前被印方占据的藏南失地。
此时,北京却单方面宣布停火,无条件放弃已收复的失地,甚至比之前的实际控制线还后撤了20公里。这一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之举,让“全世界目瞪口呆”。
西藏灵芝军分区政委阎士贵大校:“可惜了这片土地,现在想拿回来不容易了……搞成这个样子,后人要骂我们还不如清朝的最后一个驻藏大臣赵尔丰!”
中印边境战争背景
多年来,中印两国对于双方共同边界线一直存在不同的认知。
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了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处,大致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独龙江东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
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
1913年10月,西藏、英国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西藏要求承认和保证其完整的独立地位,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则坚持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要求拥有西藏的外交和国防权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权利。
英国则以划分外藏和内藏的方案进行调和,并据此达成了一个三方协议,但中华民国政府最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并拒绝承认英藏双方签订的任何条约和协议,即麦克马洪线单方面地将部份西藏领土划归印度。
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不承认麦克马洪线。
1949年中共建政后,执行反美意识形态外交,一切以反西方民主阵营、图谋扩大共产国际阵营为重。当时中共对印度的政策是:内部打招呼不承认麦线,但这个态度不对外公开,不对印度公开,也不向印度提出这一问题(同时中共接受了麦克马洪线作为中缅两国的西段边界)。
1950年初,印度军队大胆越过西山口进军达旺,到1954年印军完全控制麦线以南原西藏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印度政府为此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进行管辖。
对于印度人做的这一切,中共始终保持沉默,甚至在1954年两国签署关于西藏问题的政府协议时,也未谈及此问题。而且中共总理周恩来两次访印,印度总理一次访华,中共没有任何人对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过异议、抗议和交涉。这成为国际交往史上一大奇观。
1959年3月,中共武装镇压西藏抗暴运动,达赖喇嘛逃往印度受到庇护,中印两国开始交恶,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阿鲁纳恰尔邦(藏南)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
中方胜而不利 世界战争史绝无仅有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战争爆发。
中方以8万军力对印军发动进攻,印度溃不成军;仅一个月时间,解放军大胜,以700人阵亡的代价,消灭印军3,700多人,近2,000人失踪,4,000人被俘,中方一举收复战前被印方占据的9万平方公里藏南失地。
就在印度以为中方要大举入侵、举国备战之时,11月22日,北京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解放军后撤,不但放弃所有已收复的失地,甚至还比之前的实际控制线(麦克马洪线)后撤20公里。其后,又无条件地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
中方撤退后,印军不但很快“收复”原来的控制地区,而且得陇望蜀,将中方让出的“脱离接触”也一同“解放”(印度总理尼赫鲁将五十年代初占领藏南领土称作“解放”战争)。在新的“解放区”建哨所、修工事,比战争前还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藏南达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9.2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得而复失,甚至事实上多送了一千多平方公里土地,让太多了解这段历史,尤其是参与过这场战争的中国军人百思不解、痛心疾首,西藏灵芝军分区政委阎士贵大校这样回忆说:
“不要这片土地,军人想不通,老百姓也想不通。1962年我们从雪山向下压,势如破竹,半路上把棉衣都甩了,越打越快。往回撤的时候,可是越走越慢。战士们想不通,这是我们的领土,为什么还要撤?为了体现我们是仁义之师,还把缴获的车辆装备全都收拾好,武器都擦得干干净净,一点不剩地都还给了他们。”
中国胜而不利,这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之举,也让“全世界目瞪口呆”。外媒报道说,这对强调领土主权完整、“寸土必争”的中共是个绝大的反讥。
英国著名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印度学者白蜜雅也在《中国世界与印度》一书中说,很难理解印度在1962年的军事溃败,但是更难理解的是,这一失败没有伴随不可接受的领土损失,中国没有固守对印度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东段边界的领土。
中国军旅作家金辉在《墨脱的诱惑》一书中说得更加直率:“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后,结合现在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
胜利者因为胜利的飘飘然,以至连对胜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的屈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如果当时中国在此地失败,那么现在反而大概不会这么被动和可怜。”
打了胜仗为什么要无条件撤退?
据大陆媒体报道,在中印战争中,中国并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当时的中国内外交困,在国际上处于孤立阶段,无力维持长期战争;中印战争作战环境恶劣,中国作战部队补给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只好见好就收,以免发生更加不利的情况。
不过,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外界分析认为,当时美国的战略对手是苏联,美苏两强当时正在古巴导弹危机的严重对峙中,双方差点爆发核大战。而在亚洲,韩战之后,美国的战略重点在越南,不大可能为了印度与中国全力开战。
再者,与中印战争相比,朝鲜战争的条件同样恶劣,很多中国军人穿着夏衣赶赴朝鲜,还没有到达现场就已活活冻死不少。而且当时美国等17个国家都已参与了朝鲜战争。更重要的,中印战争是保护本国的领土,朝鲜战争是进入别国“抗美援朝”,因此以常理来看,没有理由坚持越打越输的朝鲜战争,而在短短1个月内,轻易放弃打赢的中印战争。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单之蔷,在对西藏边境作了充分的实地考察,以及深入采访当年参与战争的官兵之后,做出如下分析:
“也有人说,因为冬季到来,大雪封山,后勤补给困难,当时若不撤回,就再也撤不回了。这是不了解那一带气候的臆测。西段是又寒又旱的地区,而东段所处的一带是亚热带,气候温暖。和西藏其他地区相比,藏南一带因为海拔偏低、湿润多雨、植被茂密、土地肥沃,而成为最适合人居的地区。 ”
曾任西藏林芝军分区副参谋长的谢罡说:“山顶因为海拔高,即使不是冬季也会降雪,但是在河谷地带,即使冬季也可以通行,所以后勤补给困难不是撤军的根本原因。”
就地形而言,中国在高原面上,地势平坦,居高临下。而印度在高原面下,物资要从海拔200米左右的山麓运送到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地区,要比中国艰难得多;从地势地貌上分析:印度在南坡,山高坡陡,大兵团和机械化部队难以展开和运用;中国在北坡,平均海拔4000多米,易守难攻,对边界的支援和后勤保障比印度要容易得多。
关于印军在后勤运输方面遭遇的困难,《印度对华战争》这本书中有很多记述:“在青藏高原上,调动部队和修筑道路相对容易,中国已经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修了一些东西向的公路,往南又修了一些支线,有几处通到距麦克马洪线只有几英里的地方……印度这一边的情况,则迥然不同了。布拉马普特拉河和麦克马洪线之间的地形是山峦起伏、崎岖难行、丛林密布的地带。当地降水量很大,雨季大雨倾盆,冬季积雪很厚。河谷大多是南北走向,因而给东西走向的运动造成极大的困难……”
《印度对华战争》写道,中国占据了地形和交通运输物资供给方面的优势,而印度军队则由于地形崎岖,交通条件恶劣,陷入了缺衣少粮饥寒交迫的境地,最后失败。
单之蔷说,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和条件,都无法理解中共从麦克马洪线后撤20公里的决定:
“就算后退,也可以提出后撤的条件,把一些关键地区保留下来,如达旺地区等。最重要的是不允许印军返回过去占据的地带,并且保留再次打击的权利。为什么我们不退到一条河谷的某一处位置,把部队哨所重新布置一番,废掉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譬如,我们可以退到现在已在印度占领区内的鲁巴、沙拉或者达旺,那里自古以来就是西藏人南下的古老商道。其中,达旺有着拥有700多名喇嘛的达旺寺,那是拉萨哲蚌寺的分寺,寺内主管也由哲蚌寺任命。再东边,可以退到察隅县南面的瓦弄村。(早在1910年,清朝政府驻藏大臣赵尔丰的部队就在那里驻扎过)……”
因此,目前中国大陆对中国撤兵的解释,都不能回答人们心中的疑问。
揭秘中共的真正目的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单之蔷写道:
对于中共来说,“签订边界条约,不仅仅是领土范围的确定,更重要的是对签约国主权和国家身份的建构和维护。与周边国家重新签订边界条约,对中国政府构建国家身份极为重要。因为旧的边界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于“旧中国的”,“新中国”不会承认,应当重来,即使是尊重现状、内容一样,但是形式上也要重新谈判,重新签订。”
不过,印度始终没有坐下来谈判,与中共重新签订一个与西姆拉协定(当初中华民国并不承认的)内容完全一样的所谓“新条约”。
从当时中共在战争之前的提议和主张可以看到,中共已经让步让到“山穷水尽”了。时任中共总理周恩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重申“同中国历届政府一样,绝对不能承认麦克马洪线,因为它是英帝国主义在它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的秘密换文中非法画出来的”。
但是他接着说,“虽然如此,中国把那条线当作边界线,在谈判时没有提出领土要求作为先决条件。”这话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麦克马洪线划去的领土我们可以接受,也就是可以把这条线当作双方的边界线,但是应该走个形式重新签订一个边界条约,给这条线改个名称。我们要的就是一个名。”
因为这个名的改换,不仅关系到中共的面子,更重要的是,中共不能容忍它控制下的西藏具有与外国政府签订边界条约的权力。
至于中共要求的保持中印西段边界的现状,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最底线要求。因为阿克赛钦对于印度与中国的价值,两者有天壤之别:对印度可有可无,对中国却是咽喉要道。这个地方是世界寒旱中心,又冷又旱,大地赤裸,一片荒漠,印度没有此地,对其并无损害;但是对于中国就不同了,这是中国新疆与西藏之间唯一能通车的通道,是中国的命脉,对于中共控制新疆与西藏就非常重要。
因此,中共想拿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富饶湿润的藏南地区,换取阿克赛钦3万多平方公里世界寒旱中心的不毛之地,结果“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印度(也)断然拒绝了。”
单之蔷:“现在看得很清楚了,中国政府为什么大获全胜后要撤兵,而且是沿着过去的实际控制线再后退20公里。其实不用那么费劲地猜,我理解的原因是:战争目的已经达到,即用强烈的打击教训印度,树立我方的大国形象。这种战争目的,后来也用于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这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遭遇挑衅——采取军事行动——获得胜利——无条件撤军——恢复常态。”
简而言之,中共为了获得国际的认同,不惜出卖国土与主权,同时欺骗百姓,换得政权的所谓合法性。
西藏“小江南”已成印度“旭日之国”
中印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葩:中方赢得了战争输掉国土,而印度输掉战争却赢得了土地。
当年收复又放弃的藏南土地(也是六世达赖喇嘛、著名藏族诗人仓央嘉措出生地),之后成了印度的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7年,印度政府在这里设立阿鲁纳恰尔邦(意思为“旭日之国”),并从印度各地移民130多万人口来此居住。
如果依据“对争议地区,根据双方实际管辖情况协商解决”、“双方从友好团结的愿望出发,充分照顾现实情况,不追溯历史上行政的旧界”这一中共屡屡申明的边界领土问题谈判原则,藏南9.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重新回归中国,前景十分渺茫。
阿鲁纳恰尔邦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相当于一个匈牙利、两个丹麦、三个比利时;相当于六个科威特;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是中国版图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阿鲁纳恰尔邦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有印度洋暖风的滋润,土地极其肥沃,植物茂盛,能够生长菠萝香蕉,是比西藏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富饶的地方。自然景观奇异,矿产丰富,被誉为“西藏的小江南”。
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所长徐凤翔说:“我们搞森林的,一说起来就是西藏林蓄量居全国第二位,可谁也不说这只是理论林蓄量。因为实际上,西藏森林的一半在控制线之外,准确地说,是52.8%在人家手里。其实,这个数字仍然不准确。这只是按森林面积算……(控制线那边的)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单位面积的蓄木量大得多。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那么实际上,西藏森林资源的80%不在我们手里。”
那些打仗时亲身到过那片土地的军人,对那片土地的得而复失最为耿耿于怀,至今念念不忘,甚至敢于直截了当批评毛泽东,北京政府在他们眼里太软弱了。
曾任西藏林芝军分区司令员王克忠大校这样说:“那可是个好地方啊,比这边还好。当年打过去的时候我们都见了。指望谈判是根本谈不回来了……老头子(指毛泽东)在这失策了。我们一撤,他们(指印度)又占了过来,越占便宜还越卖乖。
他们口头上喊和平,实际上是真干,完全是积极进攻的态势。我们也说和平,倒是言行一致,一点动作也没有,就是消极防御。现在这么下去,我们越来越被动,越来越要命。即使后人想收回来和有能力打了,可是机会也已经让我们现在的政策给拖没了。”
西藏灵芝军分区政委阎士贵大校说:“可惜了这片土地,现在想拿回来不容易了……搞成这个样子,后人要骂我们还不如清朝的最后一个驻藏大臣赵尔丰!”
参考资料:
1962中印战争中国为何战胜后撤退? 《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12期
中印战争大胜 毛泽东弃收复失地 《苹果日报》
中印边界战 世界战争史“绝无仅有” 《大纪元时报》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争:中国从中得到了什么》
1962年中印边界上,中国军队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向后撤退? 《海川文摘特刊(一)》
维基百科
相关文章
class="wp-embedded-content" sandbox="allow-scripts" security="restricted" style="position: absolute; clip: rect(1px, 1px, 1px, 1px);" src="http://www.soundofhope.org/gb/2017/02/21/n751005.html/embed#?secret=aP4PH0L4qG" data-secret="aP4PH0L4qG" width="600" height="338" title="《揭秘中共建政后“爱国”战争与出卖主权的真相 (一)朝鲜战争的真相》—希望之声"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责任编辑:蔡红
(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