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主持丧礼为职 降低清高?(图)
孔子为了养家活口,曾做过委吏与乘田等低阶工作。(图片来源:Pixabay)
冯友兰先生以《中国哲学史》一书闻名于世,他在写到孔子时,先大致比较了孔子与苏格拉底,认为两人都是难得的教育家,不过在某一点上苏氏略胜一筹。哪一点呢?冯友兰指出:苏氏从来不向人收取学费,甚至公开批评收取学费的辩士学派;但是,孔子则宣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于是,孔子似乎少了一份清高的姿态。冯先生好心想替孔子缓颊,就加说了一句,亦即:“不过,生活总是要维持的。”
孔子地下有知,会感谢冯先生吗?我想不会的。因为,“自行束修以上”一语,所指的是年纪,就是:“从十五岁以上的人。”关于这一点,我在此不拟多谈,因为我在相关之处(如《解读论语》,东方出版社版)已经作过讨论。在此,我愿特别就孔子的职业来谈谈。
孔子以丧祝为业
孔子正式出来从政做官,是在五十岁以后的事。在此之前,他曾为了养家活口,而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与乘田(照顾牛羊)的低阶工作。那么,他在二十岁成家之后,大部分的生活资源是如何挣来的?如果要靠“束修”(学生送的十束肉干),则孔子为何宣称“沽酒市脯不食”(市场上卖的酒与肉干,不吃)?
事实上,孔子学习五经六艺之后,早已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他曾远赴京师“问礼于老子”,并且协助老子主持过一场丧礼。古代丧礼极为复杂,从一人过世到下葬入土,约有五十几个步骤,全都要靠“丧祝”(主持丧礼的人)来安排。孔子后来的主要职业就是丧祝。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不仅仅只是一位丧祝而已。他能广泛教导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展现知识份子博雅高明、自在从容的态度。何以知道孔子以丧祝为业呢?根据如下:
首先,孔子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意思是:在外服事有公卿身分的人,回家事奉长辈亲人,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这四件事是孔子期许自己不可懈怠或疏忽的。其中,除了“丧事不敢不勉”以外,都是每天可能遇到或发生的,那么,试问:孔子若非以丧祝为业,并且“几乎”天天都可能出现这样的机会,他又何必说出“丧事不敢不勉”这种一般人不易想像的话呢?
职业加强孔子的情怀
其次,《论语》也记下了学生们的一些观察,其中有一句是:“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意思是:老师(孔子)在家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来不曾吃饱过。弟子们的观察,应该以经常发生的状况为依据。那么,孔子为何经常“食于有丧者之侧”?因为他的工作是丧祝。在此,重点是“未尝饱也”,表示孔子的感情是真诚的,绝不会因为职业而减损他的易感之心。
然后,弟子们还记下另一句话,就是:“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意思是:老师在这一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了。这表示孔子还经常有哭泣的机会,那么原因呢?依然是他以丧祝为业的处境。
孔子这种职业,也为他招来不少质疑的眼光。譬如,他在三十五岁时,前往齐国,获得齐景公赏识,但是遭到晏婴的公然反对,理由之一即是:“儒者……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墨家学者进而嘲讽儒者在遇到富人办丧事时,会大喜说:“此衣食之端也!”意思是可以借此大捞一票而衣食无虞了。或许后代有些俗儒让人诟病,但是却不能以此责怪孔子。孔子强调的是:礼仪须以真情为基础。他批评政治领袖“临丧不哀”,也强调丧礼与其铺张不如哀戚。
孔子以丧祝为业,是正当的谋生条件。他也由此更加体验了人生的限制与无常。他的哲学显示了珍惜人类生命的深刻情怀,或许也与此一青年时期的工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