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舍身、从容赴义的文天祥(图)


宋丞相文天祥,写下了千古知名诗赋的《正气歌》与《过零丁洋》。(williamhill官网 合成图)

2016年八月一日(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是天枢左相莫君圣诞,也就是写下千古知名诗赋的《正气歌》与《过零丁洋》的宋丞相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改以天祥为名,字履善。南宋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后再改字为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浮休道人”之称。文天祥以忠烈之名传于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蹟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三人被称为“宋末三杰”。

喜爱下棋的文天祥

文天祥生长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于西元1236年六月六日(南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诞生在江西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富川,旁边不远处是一座有丘壑林泉之美的“文山”。他的祖先只是平凡的庶民,没有当过官,所以文天祥一再声称自己是“起身白屋”。文天祥喜欢下象棋,棋艺颇高,他曾撰写过一本棋谱,记载了危险制胜的棋局共四十篇。夏日酷热之时,文天祥喜欢一边游泳,一边以水面为棋盘,凭著脑中过人的记忆力和棋友下盲棋,其他人因为不堪久浸水中,都纷纷离开,只有他愈浸愈舒畅,乐此不疲。文天祥曾有四首七言绝句,描写四位棋友的棋艺高超,但是这四人其实都无法战胜他。下棋是文天祥一生的嗜好,即使在燕京的监狱中也不例外,一直到殉国前夕,监狱里的狱卒收走了他的棋盘之后,才结束了这个陪伴他一生的嗜好。

受到父亲影响,效法历史英雄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一个喜好读书之人,一生不曾做官,但是他嗜书如命。有时候身上没有钱,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把书买下。只要一书在手,就废寝忘食,乐以忘忧,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一旦天色微明,又立刻站到屋簷下仔细地看着书本上的蝇头小字。因此,他的学问十分渊博,经史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医药、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这对文天祥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文天祥童年时,就非常仰慕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尤其喜欢阅读史书中的忠臣传记。有一天,他来到吉州的学宫瞻仰先贤遗像,看到欧阳修、胡铨等人的遗像庄严地陈列其中,令他不觉地肃然起敬。文天祥觉得,这些英雄志士都是当地土生土长之人,他们能有如此的成就,自己应该好好的效法,于是他暗暗立誓:“我今生一定要以他们为效法的榜样。到了我死后,如果不能和他们一样受人尊敬,被人立庙祭祀,就枉为大丈夫了!”

文采杰出、爱国忠君受肯定

南宋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来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就在当他通过了会试初试,进入殿试之时,一看到题目,仅略加思考,便一挥而就,下笔成文。当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等到南宋理宗在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并亲定名次之时,便把文天祥取为一甲第一名,那年文天祥才二十一岁。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章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感到高兴!”由于殿试的卷子是密封的,理宗打开,一看到姓名就觉得十分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吉兆。”后来,人们就以“宋瑞”当作天祥的字。

元朝击败大宋,文天祥不改节气

南宋开庆元年(1259),蒙古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忽必烈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动。当时的宠宦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兵锋,重演南宋初期宋高宗赵构逃亡海上的故事。然而,这对军心、民心的团结十分不利。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轻,多言招祸,但为了国家人民,仍旧挺身而出,向皇帝建言,认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董宋臣失言误国,理应斩首。只可惜理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因此南宋的朝政便一天比一天败坏。

到了德祐二年(1276),蒙古军兵分三路围攻临安城,不论城内城外,将士们投降的投降、逃的逃,所剩军士,寥寥无几。太皇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便答应出使元营,一窥虚实。但他没有料到对方手段险毒,一番唇枪舌剑之后,竟被元人无理地强制拘留。太皇太后失去文天祥后,更无人可以依靠,终于向元朝投降。

文天祥十分重视气节,在宋朝投降之后,降将吕师孟挖苦文天祥说:“丞相曾经上疏立斩叛逆余孽吕师孟,现在为什么不杀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你们叔侄都做了反贼,没有杀死你们,是本朝失刑。但是你无耻苟活,还有什么面目见人?你们投靠敌人,要杀我非常容易,你们杀了我正可以成全我当了大宋的忠臣,我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元朝上下的将官听了这些话,都十分佩服文天祥的气概,并说:“骂得痛快!”

因为文天祥高尚的气节,名满当时,从至元十六年(1279)到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被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在这期间,元朝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当时其它的宋臣。而文天祥受到的考验之严峻,意志之坚定,也是历代所罕见,从他当时著名的作品〈正气歌〉来看,其文字所呈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正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慷慨就义的日子。当时,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纷纷聚集在街道两旁。行刑前,文天祥神态自若,举止安祥,问明了南方的方向,随即拜了几拜。监斩官问道:“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享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殉难后,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被悬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人并列祭祀,后来,当地又建了一座“文丞相忠烈祠”,可说是应验了他年轻时所发下的豪愿。

文天祥不仅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政治家。他积极要求改革,批评宋朝“守内虚外”的政治方针,要求加强基层的力量来抵御外侮,广通言路、会集众思、听从众谋,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起用直言敢谏之士,可说是表达了时代的要求。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历史上广为流传,历久不衰,象征著民族的浩然正气,延续不辍。

本文留言

作者何铭鸿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