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精妙!神传雅乐的流失与重整(图)
音乐能感化人心,令人抛却苦痛与忧伤。(图片来源:Fotolia)
历史悠久的神传雅乐
雅乐指的即是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由周公制礼作乐而定下来,建立起贵族子弟生活中的礼仪和音乐舞蹈,使音乐、舞蹈与宫廷礼节、郊庙祭祀等宗教活动相结合,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雅舞”作为教化工具的乐舞艺术,它们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如今宫廷雅乐乐谱已失传。
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是“六大舞”,又称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镬》、武王的《大武》。
六大舞又分为“文”、“武”两类。前四舞属于“文舞”,后两舞属于“武舞”。文舞手持龠翟而舞,故称龠翟舞;武舞手持干戚而舞,又称干戚舞。这两种舞都和帝王得天下的手段有关,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
与雅乐有关的礼仪
《周礼》所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各种贵族礼仪,其中与雅乐有关的有:
郊社──祭天地神明的祭典;尝杜──贵族祭其祖先的祭典;食飨──政治上、外交上的宴会等,包括大飨、燕礼、大射、养老等等;乡射──乡里中官员和地方乡绅们比射的集会;王师大献──战争胜利时举行的凯旋庆典;行军田役──用于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
在周朝的礼仪活动中,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面使用不同的音乐。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礼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大都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少数属于“南”。
乐器
雅乐的主要乐器是编钟和编磬。两者皆分上下两层悬挂,大小不同的钟与磬,敲击可传高低乐音。其他乐器包括:特钟;特磬;柷(形方如斗,上广下狭,以槌击之可发声);敔(虎型木雕乐器,背上凹凸处,刷过就会发出乐音);古琴;搏拊(发出鼓声);鼓;埙(像柚子般的圆形陶瓷乐器,表面有孔,口吹即可发音)。
随着周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发展,贵族们对于与各种典礼相匹配的雅乐,那庄严、神秘而又沉闷、呆板的特点,渐感厌烦,转而注重起民间音乐了。如《乐记》所载,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睡着):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疲倦)。”因此孔子曾感叹地说:“礼崩乐坏”。
亡佚、再觅与重整的过程
据《晋书・乐志》记载:西汉自七王之乱、景帝派周亚夫平定后,都城屡遭兵燹,不但绝无金石之乐,而且乐章遗失欠缺,无法再恢复完整。等到汉武帝继位之初,所有的典章制度,都处于草创阶段,因此,雅乐的流失,也就随着时间的步伐而越发难以寻回。
及至三国时代,魏武(即曹操)讨平荆州,获得曾在蜀汉任职汉雅乐郎的河南人士杜夔,能识别旧时的法典律令,于是以他为军谋祭酒,令他创定雅乐。
当时又有散骑侍郎邓静、尹商善二人,专门训练乐工演奏雅乐;还有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知晓先代诸舞;这些人才,都由杜夔悉数综合组织并加以统筹领导。年代久远的,详察经籍典故;距离近的,采集流传的故事,考据、融会于古乐;如此才开始设立乐轩、悬挂钟磬。等到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年中,柴玉、左延年等乐徒,又以创制新声被宠幸,改其原有声韵。
杜夔所传的旧雅乐,有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都是古声歌辞。到了三国时代魏明帝太和年中,左延年更改杜夔所传的驺虞、伐檀、文王三曲,并且自作声韵节奏,其乐之名虽存,而声韵其实有异。唯有杜夔的鹿鸣曲,完全没被更改变动。每回正月元旦举行大会时,太尉捧奉行礼玉璧,群臣接着依序行礼,而位居东厢的雅乐郎,就是作者呢。
到了晋朝初年,很多仪礼也用鹿鸣。至泰始(晋武帝司马炎)五年,尚书奏请皇上,让太仆傅玄、中书监荀勖、黄门侍郎张华,各作正旦行礼及王公上寿酒、食举乐的歌诗。荀勖于是改除鹿鸣旧歌,另作行礼诗四篇。又写了正旦大会、王公上寿歌诗并食举乐歌诗,合十三篇。当时又下诏,让中书侍郎成公绥也作,如今这几人所作之歌诗,都一并采用。
相关轶闻
荀勖又制作新律笛十二枚,以调节律吕、匡正雅乐,端正各种祭祀礼乐大会,在殿庭之内举行的礼仪。他自己说宫商音律都能达到和谐无间呢,然而评论者,都认为荀勖一己的这种说法,是“暗解”。
当时阮咸(竹林七贤之一)擅长音律,妙达八音,所以评论者,认为他的看法才是“神解”。咸内心常常讥笑勖所制新律,声调过高,认为音律高,接近哀思,不合中和之道。每次咸参与音乐制作,勖都认为咸所制之音不协调,以为故意和自己唱反调,于是找个机会,把他调出京城担任始平相。
后来有个老农,在田野耕作,无意中获得商周时代的玉尺,于是勖就以这玉尺,来校对自己所重调、整治的钟鼓、金石、丝竹的音域,发现每样都短少一米。从此,打心底佩服阮咸对音律钻研的精妙,于是又征召咸归队。
勖接着以新调整过的音律,创作二个舞乐,其次又修正钟声。此时,正巧荀勖病殁,未能完成其志业。晋惠帝元康三年,下诏其子荀藩,继父志修定金石音律,以施行郊庙祭祀大典。可不久,又值天下动荡、人心丧乱,往后就没有能把这些雅乐记忆齐全的人出现啦。
结语
每一朝文化都有它的特殊性与持续性;一个文化背景里所孕育出的不同史料,经常是后继者模仿与突破的支撑点。在中国传延千古的史实里,我们也都看到,每当一次改朝换代或重大的社会变迁之余,都有许多沉潜汇通的有心人站出来,颠沛造次,心志不移的汲汲于兴灭继绝的文化整理、礼乐重寻、传道解惑的知识普及……等等:如孔子的汇编古籍、有教无类;刘向的校理众书、编目提要;郑玄的博古知今、遍注群经;乃至于三国杜夔、左延年,晋初荀勖、成公绥等人,为战乱亡佚的雅乐,所尽的无限心力……他们或以个人的力量,或由朝廷的推动,分别为中华神传文化,做了修旧起废、变通传承的伟大事功。
没有这些热心人士的鼎力帮忙与推动,没有这些高瞻远瞩的有识儒生,尽心竭力,这些神传文化的精华,无法流传千年而不朽!虽然宫廷雅乐乐谱的遗失,已是挽不回的损伤,后人已是无能为力了,只能从史籍资料里,去想像与体会或揣摩。这也是定在其中的事,因为原始神传的东西,经过凡人无知的改动之后,当然就面目皆非,当然就会遗失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