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产之路上狂奔的产油国……
【williamhill官网 2016年04月21日讯】多哈会议无疾而终,沙特等欧佩克成员国和俄罗斯等产油大国希望通过控制产量提升价格,这种算盘注定打不响,去年底和今年初如松多次说到这一问题的本质。
产油国本希望用价格将页岩油驱逐出市场,按成本计算也是完全可能的,页岩油的成本在20美元以上(平均在40美元左右),而很多产油国的原油生产成本在10美元左右,从生产成本上看,产油国完全有能力摧毁页岩油企业。可是,对于产油国来说,既有一个产油的生产成本,还有一个国家可承受的成本,如果到了将页岩油大规模剿灭的价格,他们的国家财政很可能已经破产了!望着生产成本的价格优势,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为这些产油国的财政会先行破产。
多哈会议未达成任何有价值的协议,自然不必说。即便达成协议就有意义吗?一样是值得怀疑的!如松在以前,多次质疑过这种骗子之间是否会出现具有实际意义的合同,缘于俄罗斯、委内瑞拉、伊朗和很多产油国,在历史上都是视信用为无物的国家,在自身强大的财政压力下(委内瑞拉的财政已经破产,俄罗斯走在破产的路上,还有巴西等),希望他们严格遵守协议,几乎是天方夜谭。2月,俄罗斯和沙特牵头,委内瑞拉和卡塔尔附和,搞了一个冻产协议,没过几天卡塔尔就反悔了,沙特和俄罗斯呢?数据显示,俄罗斯3月原油产量为1091.2万桶/日,年率上升2.1%,月率上升0.1%。数据还显示,俄罗斯3月原油出口为558.7万桶/日,年率上升10.3%,月率上升3.2%,从这个数据来看,期望普京遵守合同,不靠谱,期望俄罗斯尊重合同,永远不靠谱。再看沙特,该国3月原油日均产量1029万桶,创30年最高。欧佩克3月月度报告还显示,欧佩克国家3月总产量为每日3079万桶,较2月增加81.18万桶/日,主要由于沙特、伊拉克原油产量增加。沙特和伊拉克,与俄罗斯是一丘之貉。
和这些国家谈合同、讲信用,基本等于对牛弹琴。
在纽约原油价格处于40美元以上的位置,未来所有的意欲保护油价的限产动议很可能都是徒劳的,这是为什么呢?
页岩油的成本基本上在40美元附近,如果产油国真的达成实质性的、强制性的减产措施,使得油价回升,页岩油的产量就会增加,市场份额就会扩大;相反,因为产油国的限产,市场份额就会下降。虽然价格回升有助于产油国财政收入增长,但市场份额下降的情形下,这些产油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有限,源于页岩油会增加产量,抑制价格的上升幅度,产油国的限产措施,相当于给页岩油当“雷锋”,估计普京等人没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
产油国限产,还会给另外一个国家当雷锋。伊朗明确表态,不参与限产。经过石油禁运之后的伊朗,产量正处于恢复期。如果产油国限产保价,相当于伊朗搭上了便车,而伊朗搭便车的结果是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价格上涨的幅度再次受到制约,产油国改善财政收支的努力再次遭受挫折,普京等人估计不愿意当冤大头。
因为页岩油和伊朗的存在,让产油国限产对对自身财政的改善幅度受限,但会带来一个巨大的风险。IMF已经在一年内四次调低了全球经济增速,意味着全球的能源需求增速在下降;随着各种新能源的推进,原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需求比例在下降,两方面因素制约着原油需求的增长。如果产油国认真执行限产,而伊朗和北美的页岩油增产,未来很可能出现全球原油总需求的下滑,那时,国际油价将出现更大的危机,产油国的财政会遭受更大的打击,最终的局面很可能是产油国的限产协议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埋葬自身的财政,产油国不敢面对这样的局面。
所以,无论沙特还是俄罗斯,在2月的限产协议之后,马上将协议丢进废纸篓,继续增产,这就是缘由。
国际原油市场,必须以时间换取空间,这也是如松多次说到油价将很长时间低迷的原因。沙特、俄罗斯必须与伊朗一起增产,这有利于油价自我平衡的实现。在40美元以下不断徘徊,必定有欧佩克和非欧佩克的高成本原油生产设施退出市场,减少产量,降低原油的国际供给;同时,寄望于全球经济不出现大的危机,可以实现平稳复苏,最终带动需求的增长。当库存消耗到一定程度之后,供需实现平衡,油价才具有趋势性上升的动力。
但是,产油国的财政可以承载的住这种油价长时间低迷吗?他们只能寄望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要下滑的太快,寄望于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不要破裂;寄望于印度的经济增速可以持续。
可是,页岩油和传统的油井是截然不同的生产方式,后者的生产成本是相对稳定的,而前者却紧密依赖技术进步,在此油价低迷的时期,页岩油生产商一定在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从过去数年来看,他们的削减成本措施也是卓有成效的,如果页岩油的生产成本继续下降,对于产油国不吝于当头一棒!
世界经济无论从何角度来看,都不可能风平浪静,平稳复苏的期望并不大,如果出现了问题,产油国只能坐在油井口哭泣。
委内瑞拉已经破产了,巴西、俄罗斯、尼日利亚等都岌岌可危,在低油价的道路上每行走一天,都让他们胆战心惊。时间就是这些国家的枷锁,都在破产之路上狂奔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