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长代替市场经济又怎会好(williamhill官网 )
上海洋山港。(网络资料图片)
【看中国2016年03月04日讯】2015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跌至了25年来的最低值,今年1月的对外贸易额同比出人意料地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中国的负债率在猛烈上升,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进一步下跌至49.0,低于50的枯荣线;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则将中国债务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而从2014年以来,中国当局已经连续多次降低利息、银行准备金率,出台了各项措施来支撑股市、楼市。华东理工大学的宏观经济学家沈凌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这两年以来,中国政府已经把能试的药方都试遍了。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或是刺激需求;现在还提出要改革金融市场、推动供给侧改革。可是都还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中国经济到底得了什么病?
中国经济学家沈凌认为,现在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短期困难与长期问题的相互叠加,"而且是中长期的问题更甚于短期的问题。"而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曾林(Max J. Zenglein)更是直接指出,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旧有模式宣告终结:"中国经济过去一直依靠生产廉价商品、大量出口廉价产品来拉动增长;但是现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越来越小,旧的模式已经无法持续。"
曾林认为,应对这种情况,中国经济只有一条路可走:真正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导致工人失业?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劳动力密集型的低成本生产模式。而产业转型,也可能导致大量工人失业。(网络资料图片)
曾林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要推动产业升级,一方面要让企业更多地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也是中国政府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动机。"而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也意味着要淘汰过剩的产能,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工业更加稳健、更加现代化。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企业裁员。"
本周二,路透社援引两名政府高层内部人士消息称,今后三年内,那些依赖公共财政输血而勉强存活的企业,将大幅裁剪500万~600万员工,从而缓解工业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在周一,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为了减少工业产能过剩,180万职工将被分流安置,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将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切入点。
"就业市场正是中国政府的阿喀琉斯之踵!"长期研究中国经济政策的德国经济学家曾林表示,从短期来看,中国政府甚至愿意接受较慢的增长率,"只要失业率不大幅增长。"
而早年曾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经济学家沈凌则认为,此次裁减数百万产业工人,压根就是"中国特色的集体失业"。他说,如果当初主管当局能够坚持市场原则,让私营企业继续主导煤、钢等行业,而不是搞"国进民退",那有些企业自然会顺应市场潮流,在市场饱和前提前淘汰落后产能或是退出该行业。"但是政府却一再给这些企业输血,让他们苟延残喘,直到问题集中爆发、导致休克性的大规模失业。"沈凌指出,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在如今产能过剩的行业违背了市场规律,才造成了现在"长期转型措施导致短期经济降温"这一怪诞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沈凌也开出了药方:"长期来看,治本的方法就是收回政府的手,不让他去替代市场的手。"而至于短期内的失业率高企,沈凌认为也不是难事:"90年代朱镕基当政、推动国企改革时,下岗的人数高达数千万;而现在的财政收入已经是当年的七、八倍,完全有能力通过低保、救济、再就业培训等方式妥善解决失业工人问题。"抑制工资增长充其量只是一剂偏方
面对中国经济的降温,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则开出了他的独特"药方"。今年2月19日,他在一个有关供给侧改革的经济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工资增长过快,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削弱了中国的竞争力。楼继伟还认为,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保护严重不足,造成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
长期关注并协助中国劳工维权运动的德国劳动法律师格夫肯(Rolf Geffken)强烈反对楼继伟的这一论调。他对德国之声表示,认为抑制工资增长就能够加强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只是纸上谈兵、一厢情愿。"中国的低工资模式已经无法持续。压制工资,只会让罢工等工人抗议运动风起云涌,到头来只会让经济危机上升到政治层面,造成巨大的危险。"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中国的GDP相比上年增长了6.9%,劳动生产率增长了6.6%,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上涨了7.4%(已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德国经济学家曾林认为,中国的工资上涨幅度在相匹配的适度区间内。他反驳财政部长楼继伟的观点,指出:"只要生产率上升了,工资也可以同步上涨。"曾林还认为,提高工资水平,还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服务业发展、助推产业转型。他警告说,要真正进行供给侧改革,提升生产水平、促进生产率增长才是关键。
对症下药让市场说话
中国经济学家沈凌更是指责楼继伟的建议"本末倒置,非常地肤浅、不人道"。他说,经济增长的目的不是GDP本身,而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当前经济降温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企业税收过高、国企改革滞后、政府过多干涉产业方向都是重要的原因,怎么可以在没有仔细做核算分析的情况下就指责工资增长呢!"
沈凌还接着指出:"政府干涉过多、市长取代市场才是中国经济长期问题的根源。"
沈凌希望,在接下来的产业转型中,应当让市场而非市长来决定产业的导向,真正落实中央文件中提到的"让市场配置起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沈凌认为,相比产业转型,健全市场机制才是更为长期的治病药方。
汽车、房地产、煤钢、光伏、新能源等行业,都曾经由政府来主导产业方向。经济学家认为,这不利于真正的产业转型。(网络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