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之后:大陆又一“金融泡沫”将破裂(图)


流动性充裕的金融市场“泡沫”越来越多(网络图片)

【williamhill官网 2015年09月29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今年以来,大陆央行已四次降息、三次全面降准和一次定向降准,流动性充裕的金融市场“泡沫”随之变大。股灾发生之后,中共政府强力干预惊呆全球投资者却收效甚微。日前基金公司发出新警示,认为中共政府干预行为构成重大风险。股灾后大量的资金涌向了债券市场,业内人士直言,“泡沫被吹的很大,感觉就是5,100点的股市”。

股灾后基金公司再发新预警

大陆股市自去年开始背离经济基本面疯涨,6月1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股价指数(上证综指)一度到达5178.19点高位,之后急速下挫。6月中旬以来股指暴跌约40%,中共当局出台一系列举措试图推高股价,其中包括迫使国内投资者(包括银行和券商)买进股票、对卖出股票设限以及限制股指期货交易等。

沪深两市流通市值减少了22万亿元,每位投资者平均损失近24万元。另据央行公布的个人投资者持股数据计算,个人投资者的人均损失约为6万元,损失比例约40%。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卷入丑闻的中信证券是股灾以来最大的“杀手”,3个多月来该股票损失的自由流通市值高达1471亿元。

金融业内流传着10月是“股灾月”的说法,世界上举世知名的大股灾,都是发生于10月,例如,1997年金融风暴及2008年金融海啸,这些令“10月股灾月”传闻不胫而走。日前,基金公司对金融市场又发出新的警示。

中共政府三个月来密集采取各种干预市场的措施后,据《路透社》9月28日报道,律师和基金经理表示,基金公司非但不会忽略政府的干预行动,更是将这种干预视为未来的重大风险。“政府的干预表明他们对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迅速达到稳定水平的能力缺乏信心,”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伦敦Sun Global Investments投资长Sanjiv Shah称,“这样做进一步摧毁了现有和未来投资者的信心。”

在危机最严重的7月,逾半数大陆上市公司股票停牌,致使基金公司无法计算基金净值,也不能了结仓位。这些干预现在被视为重大风险,按法律规定基金公司必须对此给予强调,否则就可能承担巨大成本甚至法律诉讼的风险。

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BLK.N)8月和9月对旗下51亿美元iShares FTSE A50中国指数ETF的法律文件做了修改,其中增加了不少有关“干扰市场事件”带来潜在风险和成本的警示,这类事件包括股票暂停交易、或冻结市场流动性的其它行动,这些状况可能使投资者亏损。

债市可能成为股市之后又一风险聚集地

股灾之后资金流出股市,涌向了其它投资品市场,外加今年以来,大陆央行已四次降息、三次全面降准和一次定向降准,流动性的充裕正不断催大金融“泡沫”。

金融业内人士表示,从被热捧的公司债发行结果来看,目前交易所信用债泡沫被吹的很大,感觉就是5100点的股市。高杠杆操作模式下,后果将非常严重。

据《第一财经日报》9月29日报道,一位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称,最近3个月以来,几乎每个星期,信用债的发行量都在1500亿~1800亿元左右。股市告急,一大拨资金再次涌向债市,而公司债是带来这一轮债市“井喷”的核心品种。当下的债市尤其是公司债,已经存在泡沫,价格被严重高估。

股灾之前加杠杆带来的问题在债市上也在重演。业内人士举例:比如在交易所用1个亿的资金,去买1个亿的债券,然后再去交易所做正回购交易,把它质押出去,假设债券的质押系数是7折,就意味着能够再融7000万元的资金回来,继续去购买债券,依次循环操作。最后1个亿资金,或许能够买到3个亿甚至4个亿的债券,每多做一次杠杆就多赚一次。

债券违约也已经开始,今年以来债券领域已发生7起违约事件,包括3只公募债。信用债违约由私募债扩展至公募债、由民企扩展至国企的趋势仍会蔓延,违约将呈常态化。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李正鑫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