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消失 产业链发生逆转

【williamhill官网 2015年08月09日讯】根据美国专业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制造成本已达到美国的96%,与美国相差无几;日前《纽约时报》则直指,中国的纺纱业成本,反而比美国高出30%。

美国波士顿顾问公司(BCG)日前发表题为《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提及上述结果。这项报告指出,若以全球出口总额排名前25的经济体作比较,并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

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的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显示两者的差距已大幅缩小。

报告认为,中国的制造成本大幅提高有三个原因。一是薪资大幅提高,时薪从2004年的4.35美元,大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二是汇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攀升35%。

三是能源成本,中国工业用电成本从2004年每千瓦小时7美元,涨到2014年的11美元;天然气成本更从2004年每单位5.8美元,大涨到13.7美元。能源成本高的原因是税费太多,例如,每升汽油价格中有四成以上是向政府缴纳的税费。

纽约时报中文网日前发表题为《产业链大逆转,中国纱厂登陆美国》的报导则提到,中国的纺纱业成本比美国高出30%,导致大陆纱厂反而前往美国设厂。

文章显示,过去多年中,中国的工人工资、能源价格和物流成本不断增长,政府对棉花进口又开始实施新的配额制度,从而导致中国纺织品生产的利润越来越低。

在印第安兰德(Indian Land)所在的兰开斯特县,中国科尔集团斥资2.18亿美元在这里建立了棉纺厂,把原棉纺成纱线,再卖给亚洲各地的纺织品生产商。科尔董事长朱善庆称,“在中国,整个纺纱业都在亏损,而在美国,情况很不一样。”

在美国,按生产力调整过的制造业工资从2004年至今增长了不到30%,达到22.32美元/每小时。而美国工人比中国多出来的工资成本,被那里更低的天然气价格、价格低廉的棉花原料,以及当地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所抵消。

中国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正引起一些类型的生产商向孟加拉国、印度和越南等低成本国转移。很多情况下,企业的大批离开都是由中国人自己主导的,这些人已经开始大举在其它国家地区建立生产基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