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戒指为什么没成为中国流行的服饰风俗?(图)

 2015-07-13 17:1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在当代中国的婚宴喜礼上,戒指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图片来源:Pexels)

在当代中国的婚宴喜礼上,新郎、新娘为对方戴上一枚戒指作为结婚的信物,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过,这个程式原本属于举办在肃穆教堂中的西方婚礼,把它搬到咱们中国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只能算是中西结合的产物。而当我们揭开中国戒指的历史,却发现了另一些有趣的故事……。

各个地方,戒指各有不同的意函

戒指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古埃及的戒指是由法老的印章演变而来。印章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王室贵族若要委派某人代表他,则会将他的印章戒指交给此人。有了这个戒指,他发布的命令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

20多个世纪过去后,直到古罗马时期,官员们还把刻着肖像画的印章戒指当作权力的象征来佩戴。而且戒指在西方很早就有了确定婚姻关系的功能。西元前8世纪时的罗马人认为,结婚戒指应戴在左手无名指上,因为这根手指上有一条血管直通心脏。不管这些说法是否有考据支持,反正古罗马庞贝城壁画中的已婚妇女,已经将戒指戴在无名指上了。

在中国古代,戒指并非定情信物

但是,戒指在中国古代,并不是定情信物。中国古人更习惯用更私密也更浪漫的物件来当定情信物,比如红叶。有一则唐代的故事,提及一名深宫的宫女在一片红叶中题诗寄情,当红叶随着流水流入民间,被一位名叫于佑的书生捡拾。他看见红叶上头提了诗一首:“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红叶谢,好去到人间。”他亦回了两句诗:“曾闻叶上红怨题,叶上诗题寄于谁?”故事的最终,是才子娶了佳人。在流传千古的美好姻缘中,红叶,是成就书生与女子的定情信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年男女之间的定情物不是浪漫的红叶、红豆,那么就是随身的佩玉、香囊。定情物一旦交予对方手中,本是寻常的物品便不再平凡,重点是渗入物品中的浓厚情思。倘若香囊内还装有一缕割下的青丝,那便是寄托终身最最笃定的誓言。

在西方,戒指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装饰品,也与它的最初用途—用印有关。据说王公大臣们觉得法老的印章戒指挺好看,纷纷效仿,此后便逐渐演变成女人们的饰品。后来,希腊人在埃及戒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选用黄金宝石制作,设计美妙的形式和图案,这种精美的首饰很快风靡四方。

在中国古代,“戴戒指”具有谨慎之意

那么,同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戒指,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装饰习俗呢?我们翻开一部庞大的“中国服饰史”,似乎只有原始时期先民们的骨质、石质、角质等古朴材质的指环最为醒目,与众多古老的装饰物一起,共同体现著古人类的智慧。而此后,中国服饰史上最显华彩的篇章,就属于历朝历代不断发展的女子头饰、男人带饰了。

自秦汉开始,女子的头部就盛加装饰,比如著名的“步摇”头饰,是将黄金翡翠等珠宝做成凤凰、孔雀等式样繁多的花式饰品,装饰在高大的假髻上,让女子每行一步都流金溢彩;而中国自古有“君子必佩玉”之礼,男子宽衣博带之上被精心调配出的各式带钩、佩玉,组成了一部样式丰富、工艺精美的带饰史。而作为中国传统饰品的指环的历史则显得单薄许多。或许,是因为看重华美的头饰和雅致的佩玉,中国人忽略了大袖深衣下手指上的戒指装饰?另外,如果汉代《五经要义》中的记录确实,戒指自古具有避忌帝王宠幸的特殊意义,那么,“戴戒指”的确是个应该谨慎而为的事,也就不会成为流行的服饰风俗。

也有学者从婚恋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其原因。就像西方人绝不会轻易摘下自己手指上的结婚戒指,如果魏晋时传入中原的戒指的婚恋功能得到普及,相信有着那么高超的首饰加工工艺水准的中国人,也会创造出一片同样华丽多彩的戒指风景。然而,这个“胡俗”并没有像胡舞、胡乐等其他西域文化那样融入中原文化,发展成一种延续不断的婚姻习俗。因为在古代中国,它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并非自由恋爱之果

不过,中国古代的青年男女很少有直接表达自己情爱的机会。《诗经•豳风•伐柯》中有诗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想娶妻结婚没有媒人可不行。在古代礼仪著作《仪礼》中,对结婚过程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即“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每一礼,都需要中间人来完成,并不给新婚男女直接见面的机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并不是男女个人的私事,而是家族、宗族的大事,男女两家要交换的重要“信物”则是婚书和聘礼。也正因为这样强大的、顽固的婚姻礼制,使古代人对爱情一向隐晦,不事张扬,即使男女双方有情,也是极私密的事,那些以贴身的玉佩、荷包、绢帕作信物联系一双恋人的故事,我们也只能在戏曲中有所见识,这些故事可以说都是古代中国人对男女自由恋爱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婚姻状况的无奈。

黄正建先生认为,“戒指与婚姻的联系是以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自由恋爱为基础的,只要中国古代的社会不允许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只要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没有根本的改变,具有订婚意义的戒指的使用就不会发展起来”,因此,“戒指归根结底属于外国文化范畴,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直到近代,自由恋爱的观念伴着汹涌的西风进入中国,西方的婚姻形式、婚恋文化影响了中国人,教堂式的婚礼、在神父主持下戴上神圣的戒指表示终生相爱相依的程式,才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戒指,这枚小巧精美的金石饰品取代了玉佩、香囊,逐渐成为中国人光明正大的婚恋的信物。

責任编辑: 君如水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