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下跌利与弊(图)

【williamhill官网 2014年12月17日讯】尽管全球经济复苏来得比人们期冀的要缓慢且脆弱,但可能很少有人相信,世界会重返2008年那样的恐慌时期。然而,在大宗商品的世界里,石油、铁矿石、玉米等多种主要产品正在经历2008年大宗商品暴跌以来最黑暗的日子。

今年以来,包括食品、能源、金属等19种大宗商品在内的汤森路透/核心大宗商品CRB指数(TR/CC - CRB Index)已经从6月底的310点左右降到12月的250点边缘,降幅近20%。在最近两周,这种趋势更有加速迹象。

其中,国际油价的降幅最为引人瞩目。从2014年6月底到现在,布伦特原油近月合约已经从年内高位的115美元/桶一路跌至不到70美元/桶,跌幅逾40%。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1月末宣布不减产后,国际原油更是在随后的不到10个交易日跌至五年新低。

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全球配置基金经理恩学海告诉财新记者,过去十年,由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驱动的大宗商品盛宴正在走向终结,“各种迹象都显示,所有利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正在发生逆转,包括供给增加、需求减弱、美元走强等,机构投资者正在从大宗商品的资产配置中退出”。

油价下跌对资源依赖进口的新兴经济体而言,比如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印度等,受益程度超过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体。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原油熊市不失为一个“馅饼”。

然而,在需求疲软背景下,油价下跌带来的成本下降,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企业利润并刺激企业加大投资,效果存疑。

瑞银财富管理亚太首席投资总监浦永灏对财新记者说:“油价下调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需求放慢,包括来自中国的需求放慢。这种情况下,成本下降虽好,但售价下调的幅度如果快于成本下调的幅度,毛利率会进一步收缩。”

野村证券则更直白地认为如果原油持续熊市,中国会是“输家”,因为这会加剧通缩压力,从而使得经济增长继续承压。

供求拉锯

从历史上看,油价的大幅波动并不罕见,最近的一次暴跌就发生在2008年。

2008年是国际油价动荡的一年。那年,先有投行喊出石油的预期价位是200美元/桶,但到当年7月,国际油价冲至147美元/桶之后就迅速回落,半年后跌至46美元/桶,跌幅达75%。大宗商品价格急转直下的理由十分好理解,欧美金融危机爆发,使得整个世界都觉得经济正徘徊在崩溃边缘。

当前的世界经济,尽管与繁荣相距甚远,但比之2008年,前景要明亮很多。因此,尽管油价下跌并非完全出乎意料,但多少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在多数分析人士看来,相对于2008年油价下跌缘于需求猛然崩塌,此次油价大跌,发达国家油气供应过剩因素不容忽视。

兴业证券宏观分析师王涵认为,从供需结构变化看,原油市场短期内仍将供大于求。

从供给端看,受益于页岩油气技术的发展,美国原油产量持续上升。美国能源信息局数据显示,在10月初的一周内,美国日均生产原油高达888万桶,为1986年以来最高水平。11月2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产量会议决定将产量维持在2011年12月定下的每天3000万桶水平。目前,OPEC12国原油产量约占全球石油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王涵认为,虽然原油价格不断下跌,但主要产油国家并不打算减产以提价,这显示了原油市场的竞争性加剧。一方面,原油生产国担心降产将失去原有市场份额,因此选择降价维持产量,同时也维护国家财政平衡;另一方面,OPEC拒绝减产,也是对美国页岩油业的某种回击。因为只有油价足够低,才能凸显页岩油的成本之高,逼退对开采页岩油的持续投资。

需求方面,王涵称,当前市场对原油需求仍偏弱。人口老龄化和石油替代性产品上升导致长期需求下降;同时,欧元区和中国这两个原油主要需求国经济基本面仍疲弱,导致两大经济体对原油需求短期难以出现大幅上升。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10月中国进口原油2409万吨,较9月减少了349万吨。

国际能源署(IEA)不久前将2014年全球石油需求预估从每日9155万桶下调至9147万桶,将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估从每日9289万桶下调至9271万桶。

“2008年油价大跌那次,是全球经济进入衰退,特别是欧美国家,是需求带动的。这次油价下跌,则是需求与供给同时起作用,需求放慢的同时,供给大幅上升。”浦永灏说。


原油价格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