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人眼中的“经济之才”?(图)

“经济”一词,是当代极其热门的词语。在现代词汇意义下,这个词一般用来表示与财富、物力有关的话题,正因此,这一词汇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其实,“经济”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人的语境下。《晋书·殷浩传》中有句“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梅尧臣有诗:“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这些例子,爱读书的读者们会很容易发现。但是这里的“经济”,倘若还用来表达财富的意义,那就与原文的主旨不切合了。究竟“经济”在古人眼中是什么含义?

“经”在古人眼中的意义,本来专门指织布,用来表示名词的时候,是织布时候用梭穿越的竖纱,正如同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图经线一样。正因为有竖纱的意义指向,而古人织布的时候,“横纱”是要根基于“竖纱”,其亦有引申的含义,表示根本、恒常的道理。故古人有一门学问称作“经学”,就是专门研究五经、阐发圣人之道的学问。得道之后,则可以“通经致用”,有益于身心、社会,这正如同《大学》篇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为学次第一样。

“济”本义为“渡河”,因此引申出“帮助”、“救济”并取得成就之意义。《后汉书·荀彧传》载:“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杜甫有诗称赞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正表现出其对诸葛亮高尚的人格修为,与安定天下才华的无比崇拜。“经济”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一般指通过学习周公孔子之道,治国、平天下,安定百姓,经世济民,它一般与古典学术中的“文章”之学有一定对立关系,却又紧密相联。如著名的诗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就把“文章”、“经济”放在一起。

成为“经济之才”,是儒家为学的一大目标,也是士君子们的理想追求。其目标是相当难达到的,因为历史多残暴阴暗,而真正能以一个儒者的身份实现“兼济天下”的人,毕竟占少数。但即使困难,在每个时代都会有仁人志士,为之发愤图强,往圣先贤为中华文明传下的一缕文脉,文明会薪火相传,永不断绝。中华文明,会因儒学思想的存在而前进。

本文留言

作者凌介斋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