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爱会宠坏孩子吗?(图)

如果世上的父母多担心一点自己是否够关心孩子,少担心一点自己会不会宠坏孩子,这个世界将会更美好。我可以想到许多儿童吃苦受罪的原因,是由于父母太忙、太自私或太专注于自己的事,因而无法照料他们的需求;但我从未遇见过哪个孩子,因为爸妈太爱他而堕落变坏。

父母绝对不可能用过多的爱宠坏孩子。我们经常将小孩的某些行为偏差,归咎于父母的溺爱。然而绝不是因为父母给了孩子太多的爱。儿童出现偏差行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常是因为父母用其他一些东西来取代爱——像是纵容、降低标准,或是物质享受。当父母放任小孩为所欲为、为了讨好小孩而降低标准,以及用玩具、食物或礼物代替真诚的情感与关注时,儿童便会受到伤害。

如果是真诚地表达温暖与情感,这样的爱,其实给孩子愈多愈好。然而,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每天都告诉儿子你爱他,他不会因此受到伤害。如果你不时对女儿说,她为你带来了无穷的幸福快乐,她不会因为你这么说而受到伤害。如果父母经常透过肢体接触表达情感、对子女关怀备至,并且总是真心赞美他们的良好表现,孩子也不会因此受到伤害。不要以为这些关注会宠坏孩子,便隐藏自己的感情或显得冷淡疏远。

许多年前大家都相信,如果父母不轻易流露关爱,将有助于子女的品格发展。也许在你的生活周遭,也有某个人相信这种“老派”的育儿方式,警告你别对孩子太慈爱。

这种老派的想法,已被证实是错的。心理学家透过数以千计的研究,观察两个现象间的关联:父母对子女表达关爱的程度,以及子女的调适状况。倘若老派的想法正确——也就是说,如果父母真的可能因为太爱小孩而宠坏他们,这些研究应该会发现:调适情况最佳的小孩,来自亲子关系比较疏远、或是父母比较不轻易表露情感的家庭。但是,我没发现有任何研究曾得到这样的结论。无数以亲子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发现,调适得最好的是拥有最丰厚父母之爱的孩子。

尽管如此,还是有些父母相信老派的育儿理念。有些人认为,儿童接受磨练能变得勇敢坚强;太多的爱会让小孩弱不禁风、经不起考验(这就是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养方针)。有些人以为,从父母身上得到过多关爱的孩子,长大后会软弱无用(有时候,你会从某些父亲口中听到这种讲法,他们担心太多的爱会让儿子缺乏男子气概)。另一些父母相信,来自父母的喜爱、赞美或关怀,反而会导致子女过分依赖;当这些小孩长大后,将会需索无度地渴求别人的关注或照顾。这些父母深信,借由隐藏自己的感情,可以教养出比较不需要别人关爱的孩子。

 

事实上,情况恰好相反。当儿童觉得自己受到真诚的关爱,会产生非常稳固的安全感,致使他们比别人更独立自足。凡是情感需求最强烈的大人,反而经常都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母爱或父爱的小孩;要不然,就是父母在表达关爱时前后不一致、或不够真挚。相对地,心理最健康、能够对别人表达关爱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曾经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清楚明确、无条件给与的父母之爱。

有一项著名的研究,探讨婴儿半夜啼哭时父母应否回应。研究结果非常明确佐证上述结论。有些人认为,父母若去安抚啼哭的婴儿,只会让婴儿更常啼哭。然而,研究者却发现,真相正好相反。夜晚啼哭的婴儿如果得到安抚,长期下来,啼哭的次数通常会减少、而不是增加。原因很简单:婴儿之所以会在半夜醒来时啼哭,是因为觉得害怕与困惑。获得安抚让他们感觉比较安全,这种感觉会让他们睡得更好。

保证婴儿每晚啼哭的最好办法,便是漠视他的情感需求。同样地,如果你想培养出在情感上极度依赖的小孩,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隐藏你对于他的关爱。

别将“是否向孩子表达感情”与“如何表达感情”混为一谈。你可以尽量透过肢体接触,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经常赞美他,并且再三告诉他,你跟他相处时有多开心;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而且多多益善。如果你想买昂贵的礼物送他、花一大笔钱带他去玩、请他吃他最喜欢的餐点,或是答应让他享有某些特殊待遇也无妨——只要做法合宜,而且不是用来代替真诚的爱(如果你这么做,只不过是欺骗自己而已。每个孩子都明白受到真心关爱与被收买的差别)。

布朗芬布兰诺(Urie Bronfenbrenner)是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也是我的导师之一。他曾经说,每个孩童都需要至少一名成年人“毫无道理地全心全意爱着他”。正是这种情感联系,让儿童能够长大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不要害怕对子女展现你“毫无道理的全心全意的爱”。只要是真心诚意地表达自己对于儿女的爱,再怎么做也不嫌太多。

透过肢体动作表达关爱

孩童需要经常透过肢体接触感受父母的爱,不仅在婴儿时期如此,童年与青春期亦然。人类是倚重触感的生物,天生便需要与别人有肢体接触。

有时候,父母似乎太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而忽略了孩子更基本的需求,像是受到抚触的需求。父母花了许多时间,担心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结果却经常忘记,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在肢体与情绪上,而不是建立在智能上。你可能会觉得,选购一堆保证能刺激儿童学习的教育性玩具,就算善尽父母之责了。但是,长期下来,这些玩具几乎不会对小孩的发展造成任何影响。对于蹒跚学步的幼儿来说,与其买一组设计精巧的旋转音乐吊饰悬挂在婴儿床上,或是用专门为学习外语或九九乘法表而设计的快速记忆卡给孩子上一节课,还不如跟他一起在地板上打滚玩乐,能让孩子受益更多。

亲子之间肢体接触带来的裨益,不仅限于心理层面,造成的效果也不只是让孩子觉得被抱着很舒服而已。抚触能够刺激身体生长、减轻压力,并且促使免疫系统发挥更大功效。如果你刚好一心想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应该会很高兴得知,近来研究显示,父母与婴儿之间的肢体接触,甚至可以刺激宝宝的脑部发育。跟一岁多的幼儿玩摔角,虽然不能保证他日后一定进得了长春藤名校,却很可能帮助他的智力发育,而且不用花一毛钱。

当父母与小孩透过肢体动作表达情感时,受益的不只是孩子。频繁的肢体接触还可以强化父母对于孩子的情感依附。换句话说,花点时间把宝宝抱在怀里轻摇他入睡,对亲子都有好处。做爸爸的尤其应该记住这点,因为他们通常不像妈妈,会在喂食、帮孩子穿衣服、洗澡等日常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与小孩产生身体上的接触。工作时间很长、因而必须仰赖他人照顾小孩的父母,也必须在这方面特别留意。你必须时时提醒自己,你与小孩之间的肢体接触,对于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大多数父母都觉得,当孩子还是婴儿,透过肢体接触表达情感相当容易;因为,这段期间的育儿工作,主要在满足宝宝当下的需要,其中许多就包含了肢体接触的成分。喂奶时轻抚宝宝的脸颊、放进安全椅时顺便亲亲他、一起看图画书时一面摩挲他的背、洗澡时逗弄他的脚指头,或是在帮他穿衣服时轻轻呵痒,这些都是再自然不过的动作。即使孩子已经开始蹒跚学步,父母仍然有很多机会拥抱或亲吻他。

不过,当小孩开始上幼稚园,父母就必须以比较自觉而刻意的方式,透过肢体和语言表达关爱。现在,你那三、四岁的小女儿已经能够自己穿衣、吃饭时在屋里跑来跑去;因此,你比较少有机会在照顾她的过程中关爱她。然而,尽管孩子的动作愈来愈灵活、讲话愈来愈流利,仍需要你的关爱。你只是必须制造机会而已。

记住,如果父母表示亲暱的举动让孩子觉得自己好像还是个小宝宝,他便可能会抗拒。到了四、五岁的年纪,很少有小孩喜欢被叫过来亲一下,或是被妈妈紧搂在怀里,一面听妈妈告诉他,他是她的亲亲小宝贝。你也许希望上幼稚园的儿子仍是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孩,但他可完全不这么想。

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孩子会一面看卡通、一面心不在焉地握着你的手。在公共场所牵你的手时,他却不肯听话。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你碰他——他确实喜欢;他只是不愿意你用这种方式碰触他,因为这破坏了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的感觉(这并不表示即使在安全考量下,你也不该要求孩子牵你的手——譬如过马路、或是穿过人潮拥挤的百货公司时。在这些情况下,牵手并不是为了表露情感)。

父母并不太明白,即使当孩子长到某个阶段感,似乎不再愿意以明显的动作当众表露情感,他们仍然需要透过肢体接触感受亲情。有时候,父母只是必须在表达的方式与时机上,稍微含蓄一点。无论如何,你都不该特意强调、小题大作;事实上,如果父母能让经由肢体动作表达的关爱变成亲子关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孩子大概会更乐于接受。换句话说,父母应该学习在表达关爱时,避免刻意而为,也应该避免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夸张的举动。你可以在女儿早晨出门上学前很快地亲她一下、放学到家时给她一个拥抱、伏在餐桌前写功课时捏捏她的肩膀,或是在晚上帮她盖好被子时揉揉她的背。无论这些肢体接触多么含蓄低调,都能使你们彼此的情感联系更深厚稳固。许多家长觉得这么做很困难,但你必须努力尝试。经过一段时间,你会愈来愈驾轻就熟。

 

从幼稚园到低年级这段期间,孩童正努力发展独立感,通常不愿跟父母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亲密的举动。你那明明只有五岁、却觉得自己已经十六岁的儿子,才不想让全世界知道,他仍然是爸妈心目中的小男孩。所以,在透过肢体动作表达情感时,父母必须注意到私下单独相处(或只有最亲的家人在场)与公共场合之间的差别。而且,如果孩子不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跟你很要好的样子,也别为此伤心。举例来说,如果每当你为后座的儿子扣上安全带时,就顺便搂搂他、亲他一下,要是当时只有你和他在车子里,他可能会欣然接受;如果他最好的朋友也坐在旁边,同样的行为大概会让他觉得受到侵犯,而且很难为情。这并不表示孩子希望你别再拥抱或亲吻他,他只是希望你别在他朋友面前做(当然,即使有朋友坐在你孩子身旁,你还是可以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偷偷握一下他的手)。

孩子对于父母在公开场合表露关爱的举止所感受到的尴尬程度时达到最高点。但是,这种感受不该被当做是孩子在情感上开始与父母疏远。许多父母发现,十三、四岁的孩子不许爸妈在别人面前拥抱自己,而且,这个“别人”还不一定只限于同学或朋友;不过,这种反应与孩子对你的感觉(不管是对于你这个人父母的你)毫无关系。你的青春期女儿正忙着让全世界知道,她已经是个大人了(至少她希望在人前是个大人的模样)。如果可能,她甚至希望没人发现她竟然还有父母。

当你去学校接小孩时,他可能只准许你给他一个短短的拥抱——甚至连这样都不行;然而,当你们单独在家,同一个青少年却可能完全不介意你做出更亲密的动作。我知道有不少青少年在公共场所会避免与父母发生肢体接触,在家里却很喜欢这么做。对于这部分的亲子关系,你的青春期孩子希望能保持私密,而你没有理由不尊重他。只要你顺其自然,等孩子长到十六、七岁,这种情况几乎都会逐渐缓和。一旦建立了足够的信心,相信外界已把自己当做年轻的成人看待,青少年通常都会放松戒备,容许父母像从前一样,在公开场合以动作表露情感。

有些父母在子女进入青春期后,便不再透过肢体接触表达关爱,是因为子女在性方面的发育令他们不自在。对于有女儿的父亲、或是有儿子的母亲来说,这个问题通常特别困扰。然而,这种顾虑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有些肢体上的亲密接触带有性意味,有些则否,你知道其间的差别,孩子也知道。如果父母以不含性意味的方式拥抱或亲吻青春期的子女,这种做法不仅无害,而且还有益子女的成长发展。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身体正历经戏剧化而不可预测的转变,如果能感觉到来自某个人的拥抱,而这个人的碰触又是自己熟悉、而且感到舒服的,将会觉得很安心。青春期小孩不会把这种感受告诉你,不过他很可能确实这样觉得。

对于子女,父母表露的慈爱永远不嫌多。只不过,你必须细心体会孩子希望你表达情感的方式。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