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石专栏】杨门精英杨延昭(图)
杨家将的故事因其脍炙人口和忠勇精神而广为流传。杨业一门忠烈,为史家所称颂。据《宋史‧杨业传》载,杨业原为后汉大将,降宋后一直镇守边塞。宋太宗雍熙北伐时因主帅潘美救援不力,杨业战死在陈家谷。他有六个儿子,“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即杨延昭,宋真宗时为避“圣祖”赵玄朗的讳改为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瓌、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杨延昭,生于公元958年,卒于公元1015年,享年57岁。杨延昭少年时,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但对兵法及行军打仗之事却非常上心,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宋史》载:“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
宋初,宋辽以西起拒马河、白沟河,东到大清河为界,南属宋,北属辽。当时的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为宋、辽界城。其以北的徐水县、容城县的大部为两属地,既属宋又属辽,同时向两个国家缴纳赋税。宋、辽之间的战争频繁地在这一地域进行。
杨门的精英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余年,呕心沥血,与士卒同甘苦,英勇善战,遇敌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爱戴,威名也为契丹人所畏。
据《宋史》载:“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战,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 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 这次战役结束后,杨延昭等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
“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西山,伏发,契丹众打败,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 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当地居民为纪念这一胜利,因改羊山为杨山,或曰“藏兵山”。杨延昭也深受真宗皇帝嘉许:“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宋史》)
景德元年,“真宗选边州守臣,御笔录以示宰相,命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察使。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宋代的知州是各州(一般是市一级)长官,统管本州军政民政。《宋史》中对杨延昭的评价很高:“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清人潘祖荫所撰《秦輶日记》中收录有当时白沟镇的一首题壁诗,就记录了当年杨六郎守卫边疆、浴血奋战的历史,寄寓了人民对杨六郎的讴歌与思念:“拒马河边古战场,土花埋没绿沉枪。至今村鼓盲词里,威镇三关说六郎。”杨氏一门悲壮的抗辽故事,历代流传,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