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徐达内:兰州之水

 2014-04-15 07:5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williamhill官网 2014年04月15日讯】兰州的水流向两块洼地——当地政府和中石油构成的“中国式瞒报迟报”,以及拥有“洋水务”身份的法国威立雅公司。

事发上周五午前。新华网引述甘肃省有关部门消息,播发《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出厂水苯含量高达200微克/升》:“据了解,苯超标对人体有潜在的致癌作用,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分析认为,可能是化工厂污水污染自流沟,而不是黄河污染。”

想来,每日甘肃网此时早就准备停当,一直就在等着这条稿件出现。新华社正式发稿几分钟后,这家由甘肃日报主办的当地最大新闻门户置顶微博,以“感谢网友供图”为名,张贴出9幅记录当地市民在超市抢购矿泉水场景的图片。其中一幅是墙上告示,上书:“接上级通知,自来水因受苯污染,从现在起24小时内不能饮用,望广大居民周知,希相互转告。最终情况以兰州市政府通告为准。”

这下,不只是兰州居民在相互转告,整个中国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首先是新华社稿件最后一段特意提及往事:“今年3月6日,兰州市自来水出现大范围异味情况,随后兰州市环保、疾控、水厂公布的检测数据都显示水质达标,兰州市政府最后认定异味原因为氨氮含量较高,但仍符合国家标准。”

受此提醒,活跃在微博上的@财经网、@中国经营报率先发难,@东方早报更翻出3月11日那篇新华社报道,提醒围观者“上月兰州自来水就出现异味,官方处置迟缓引争议”:“3月6日以来,网曝兰州多地自来水因氨氮含量较高出现刺鼻异味。兰州市相关部门通过采取一系列降低氨氮含量的措施,自来水异味逐渐变淡,到11日,异味基本消失。然而,供水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在事件初期的应对引发争议:在接到大量居民投诉后,信息公布迟缓且语焉不详,令一时间出现一些不实传言。”

根据新华社当时记录,“直到7日傍晚,兰州市环保、疾控部门和供水企业才公布了监测数据,声称自来水符合安全饮用标准,但对于异味原因,却只字未提……从一开始,网民就对异味原因非常关注。而在30多小时里,看不到供水企业和有关部门的任何公开回应,给传言留下空间。于是,不少人脱离正常推理,猜测异味原因,有的认为是水厂漂白粉放多了,有的说是黄河上游的化工厂排污所致,个别网民甚至无端怀疑是遭到恐怖袭击……针对此次自来水异味事件的不实传言,兰州市政府表示已对无中生有、造谣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查处。”

温故而知新的网络围观者,迅速盯住了最后这句话。兰州晨报和鑫报则因为当初白纸黑字地通报政府行动,而成为呈堂证供。尤其是前者,显示其3月8日头条宣告《兰州市自来水水质全面达标》的头版截图,被@大鹏看天下、@袁裕来律师、@司令本、@隆裕太后、@北京厨子等一众微博意见领袖转发,并与如今载有《兰州市自来水发生苯含量超标事件》的头版两相对比。如潮骂声汹涌澎湃,将兰州政府以及当地官办媒体斥为“掩盖真相,妖言惑众”,直至@记者刘向南类比恰于上周五同日受审的网络推手:“在‘民谣’秦火火出庭受审之际,甘肃兰州又现赤裸裸的‘官谣’。‘民谣’严惩,‘官谣’如何破?”

作为当地最为畅销的都市报,兰州晨报如今也算倾尽全力。事发次日,除了用整个头版聚焦市民抢购瓶装水以及“预计今日中午,可恢复正常供水”的通报,另设5个专版,传达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应急预案。

然而,在甘肃宣传官员鞭长莫及的媒体平台上,议论者仍在不依不饶于“三月辟谣四月成真之悲”。

是环球时报社评以此为题,在先行宣称“应当说政府的这次反应是快的”之后,强调“此事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国内公众对水污染的警惕,加重人们对政府环境安全承诺的怀疑”:“兰州的这次饮用水污染事件本不应该发生。我们说不应该,是因为国内已经有过哈尔滨、赤峰等城市自来水污染的前车之鉴,而且就在一个月前,兰州市有过自来水受污染的“传言”,市政府当时做了辟谣,对“传谣者”做了处理。即使那次确是谣言,它也应是促成兰州市政府对全城饮用水安全提高警觉的一个机会……兰州市在不久前辟过谣之后,出了眼前这个事故,无论这两件事是什么样的联系,政府公信力都被打进颗新的钉子。即使政府反应快拔出钉子,也会留下个孔。其实中国很多城市都存在一定环境风险,而为了避免市民不必要的恐慌,城市当局往往在不出事的时候就拍胸脯,而一旦出问题,又会急于弥合公众信心的缺口。这样的官民沟通方式已经走向危机,探索重建官民围绕环境问题的信任关系,显然已势在必行。”

这篇文章一经刊出,便得到迅速扩散。@人民日报除了带头转发,还补充警告:“三月辟谣,四月成真,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作为生活必需品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是否有待升级?须警惕:每一次‘偶发’污染,都将恶化人们的环境焦虑,更透支政府公信。”

其实,能像环球时报那样说一句“即使那次确是谣言”、“无论这两件事是什么样的联系”,已经算是相当体贴兰州市政府,更多的网络围观者已经认定3月那次兰州市民集体投诉同样确有其事,只不过是被当地官方强行压制。

对此,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闫晓涛在事发当天即有辩解,并获新华社引述:“检测发现,黄河的取水口和自来水一分厂的出水口所取水样苯含量没有超标。初步判断苯污染出现在自流沟……这次苯超标与今年3月份兰州出现自来水异味事件没有联系,3月份公司对自来水进行检测的所有指标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新的指控此时也已经由新华社报道而浮出水面,即“兰州水务公司昨日下午即已发现出厂水苯超标”。

当晚,人民网更以《兰州市民质疑威立雅水务公司苯污染延报》,为各路市场化媒体提供素材:“4月11日中午时分,兰州市自来水被报苯含量严重超标。当日下午,兰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故情况。通报中提及,4月11日凌晨3时起,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就开始向水厂沉淀池投加活性炭,吸附有机物,降解苯对水体的污染。‘意味着,威立雅水务凌晨3时就知道自来水苯超标,他们为什么不予以通报?为什么媒体报道后这个消息才被公众知道?’市民刘先生这样质疑……11日下午,记者在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采访时,该公司一位相关负责人说,检测到苯超标后核查需要一定的时间,上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上报的同时,媒体对此事故进行了报道。‘即使媒体不报道,我们也会及时将相关数据予以公布。’这位负责人说。对于威立雅水务集团的说法市民仍然存疑:‘从凌晨3时到中午时分近10个小时,有许多市民都在喝着苯超标严重的自来水,这个责任该由谁来负?’”

两大中央媒体的接力揭发,被各门户和都市报重点引述。直至12日上午,兰州官方宣布已查明原因,并给出罪魁祸首的名字:“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

据此,中石油首先成为众矢之的。部分情急的围观者,甚至因为一字之差,而误将怒火投向中石化,以为是这家央企重蹈半年前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之覆辙。而甘肃省环保厅环境监测站此前宣布的“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主要原因系水厂泵房实施清洗作业所致”,就此陷入给那些怒斥“官谣”的人们提供新论据的尴尬境地。

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道,是兰州市环保局局长在12日上午的会议上,将副市长严志坚此前提到的“一些化工企业”明确为兰州石化:“自流沟4条线,有一条线,就是4号线,受到兰石化的外来污染,造成的水体污染,所以造成苯超标……污染点附近挖掘出的泥土中,发现了泄漏的原油,目前还没有挖到泄漏的管线,不过泄漏点已经确认,施工人员仍在进行挖掘作业之中。”

在当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更是针对“延报”质疑,作出回应:“从这个昨天的7点多钟到现在,没有隐瞒任何事情,这个是什么就在说什么,是什么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想到的、认定的我们也就在做,没有隐瞒任何事情,我们可以问心无愧的给社会说。”

那么,究竟是谁该问心有愧?兰州政府,中石油,抑或威立雅?

事实上,几乎是从消息爆出后第一时间起,舆论之水就向着两个不同的出口涌去。

起初,互联网上相对多数的声音是沿着“三月辟谣四月成真”的思路,指责兰州官方监管乏力且压制真相。

与此同时,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则将矛头指向法国威立雅集团,抨击“洋水务”才是罪魁祸首。

其中,身为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的林治波,在事发当天下午即有微博论述:“兰州威立雅又出事了,苯含量200毫克,超出国家标准19倍!自来水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甚至关系国家安全,却被轻易地交给法国威立雅,这种开放就属于不要命的开放。兰州威立雅表面上由兰州市控股并担任董事长,而法方却拥有一票否决权,操纵实权,他们不改善设备只贪图利润,自来水出问题是必然的。”

杜建国则通过观察者网发表《起底兰州自来水苯超标肇事主角》,敲响警钟:“多年来,中国舆论一直大力鼓吹私有化、外资先进、市场化越彻底越好等教条……多年来,交着高价水费,享受劣质服务,这就是兰州人民从威立雅水务那里得到的回报……在今天的中国,舆论的怒火对准了政府官员、国企、医生、教师、警察、城管,唯独少见对准私企或外企。兰州4.11事件发生后,媒体与微博大V们却很少见有批评威立雅水务的,这与7.23动车事故、12.11黄岛管道爆炸事故后对铁道部、中石化的态度宛若天渊。舆论监督这种极度不平衡的局面令人深思,亟待改变。”

与林治波、杜建国同道而论的,还有@司马南、@点子正、@朱继东、@吕祥和、@郭松民、@刘仰、@平民王小石等一众左派意见领袖,@徽剑则有预言:“一个关系民生的自来水公司,居然被外资收购。收购后水价从1块涨到3块,水管居然没钱修。石化先埋的线路,水厂后来接的管道,还不做保护。出了问题先是掩盖,后引向石化。这是什么样的奇葩事情?特别提醒@兰州公安,按照目前趋势和惯例,不排除近期有所谓民间活动家、律师、媒体人去煽动民众去石化闹事。”

而作为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官方账号,@思想火炬更依据人民网报道,发出痛心疾首之叹:“市民提出疑问:‘自来水供应是‘生命线’,只有政府主导实施才能将人民群众的食品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外资企业首先想到的是投资回报,群众饮水会不会得不到保障?’水电气等竟卖给外资,严重危险国家安全!人民在觉醒,政府别糊涂!外资已控制不少城市的水电气、公共交通等领域,不仅不断涨价加重百姓负担,而且危及国家安全!世界上有几个国家的公共事业让外资控制,一旦发生战争等冲突,人民生命安全如何保障?一个成为殖民地经济的国家如何强大?必须悬崖勒马!”

腾讯发现了水面下的这场纷争。昨日首页专题《兰州水污染:洋水务该“滚出中国”?》,是以杜建国之论作为重点剖析对象:“在微博上,杜建国声称——‘威立雅水务来到中国,既没带来技术,也没带来资金,也没带来先进管理经验,它带来的只有节节高升的水价与接连不断的事故——从将污水回水排入自来水管道到4.11事件,它自己获得的则是大把的银子。威立雅水务,滚出兰州!滚出中国!’仅就本次兰州自来水苯污染事件而言,虽然根源在于中石油管道泄漏,但兰州市自来水的唯一供给方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无疑存在过错……但借此宣称‘洋水务’该被赶走,则属于偏见。水务公司造成的污染在中国具有普遍性,不分中外水务。”

根据责任编辑丁阳的分析,“公共事业不该排斥私有资本”:“知名网友张宏良点评兰州水污染事件时称:‘针对兰州等城市把自来水交给外资经营问题。自来水是生命产业,如同原子弹一样绝不能交给外国人管理。美国自来水不仅绝不允许外国插手甚至本国公司都不能插手,由美国防部直接管理。把自来水交给外国人管理,已不是一般卖国行为,而是出卖人民生命健康的严重犯罪。必须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美国防部直接管理自来水公司’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自来水是生命产业,不该交给外国人管理’确实是不少人的想法。那么,国家为什么要把水务行业卖给私人部门,甚至是外国人?中国的城市水业,面临着高速的城市化、差距极大的城市发展水平、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日益增长的行业投资需求,以及大量低效的国有水业企业。为应对这些挑战,自2000年起,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大规模的城市水业改革。从那时以来,改革经历了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允许特许经营等种种措施。目的就是解决两个问题:1、行业投资不足;2、国企运营效率太低。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水业必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一大短板……事实上,尽管在水价等问题上褒贬不一,但威立雅已经给兰州水业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国内绝大多数水务改革都采取了‘特许经营’,让私人资本投资建设并经营一段时期后,由公营机构收回。而且基本都是在国有资本控股的情况下进行,那么对私人资本、外国资本究竟担心些什么呢?”

今晨,网易跟进推出首页专题,更指“‘外资威胁中国水务安全’是言过其实”:“兰州威立雅水务实际上是国资绝对控股企业,兰州国资委是大股东,并且负责进行监管审批,兰州供水由外国公司控制的说法根本不成立。兰州市供水管网早就老化严重,地方政府投资不足,却寄希望于外资承担改造成本。指责兰州威立雅‘光涨价不投入’毫无根据,事实上,兰州威立雅合资至今已投入上亿资金进行城区老化管网改造、建设水质检测系统等工程。而广受争议的‘外资操纵水价’的论调也只能说是言过其实,外资水务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4%。”

然而,尽管那则腾讯专题结语强调“公营机构并不天然就为民着想,私营企业也不见得只会攫取利润,只要有合格的监管部门,把水务行业交给国企还是外企,并不重要”,但是,截至今日午时,有接近8成的投票者仍然选择了排斥“洋水务”。

并且,在发现了这些市场化媒体对杜建国的反驳后,自有志在“传递爱国正能量,捍卫网络上甘岭”的@警花妹妹和@尹国明挺身而出,怒斥“汉奸媒体在行动”:“腾讯编辑认为:水业要发展,需要引进大笔投资。我想问为什么要加引进这个2个字呢?中国自己没钱建个水厂吗?这种外资除了赚中国人的钱,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洋水务没来兰州前,兰州人民难道用桶直接在黄河舀水喝吗?”

此间,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试图居中而论。前天午后,他在微博上左右开弓,各打五十大板:“兰州水污染事件,污染源来自国企中石油,城市水务运营方是外企威立雅。看来与安全相关最重要的不是所有制因素,而是管理水平、责任心等等。在市场开放上,我们越来越强调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在承担公共安全负责上,也应是‘一视同仁’。它们都需要跟兰州城市管理者一起,妥善应急,深刻反思。”

的确,随着中石油在12日被祭出,沸沸扬扬的“洋水务”之争,呈现出有利于自由派意见领袖的局面。当天晚间,即有一个名叫“baidu冷兵器吧”的微博账号,梳理脉络强力反击:“五毛蜂拥,攻击说外资水企罪魁祸首,或说延误通报,或说管理不善,自流沟选址有误建造不周等等等等,那么究竟是谁没有及时告知公众?是谁为该自流沟选址?当年无外资时就一切都好吗?一切答案尽在此!为何五毛忙不迭的攻击外资,为行政垄断鼓吹,想必大家心中有数!”

被呈现的证据之一,是@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在事发当日下午发布的时间轴:“兰州威立雅水务检测出超标的时间是10日17时,部分政府家属楼已经开始采购矿泉水——11日凌晨2时检测值最高达200微克/升,远超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11日11点半新华网首曝新闻——下午2点半左右出停水通知。”

并且,新华社卷土重来,前天又以《污染源头查明,疑虑未消》指控“有关部门的说法并不一致,时间相差10个小时以上”:“记者从甘肃省有关部门了解到,4月10日17时,兰州威立雅公司在进行水质检测大分析时,发现苯含量超标。而据兰州威立雅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发现苯超标的时间是10日23时。到了11日,发现时间又有了变化,当日16时30分,兰州市政府、甘肃省环保厅、兰州威立雅公司和兰州疾控中心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称,发现苯超标的时间为11日。不仅如此,苯含量也出现‘跳水’。据了解,兰州威立雅公司10日17时对出厂水的检测数据是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到了新闻发布会,这一数据降到78微克/升。但不管哪一个数据都是严重超标。”

据此,新京报昨日发表社论《自来水苯超标,延迟通报有理?》,咄咄逼问:“其一,苯超标事件发生后,甘肃省环保厅环境监测站称,兰州自来水厂1、2号泵房苯含量上升系水厂泵房实施清洗作业所致。现在来看,这样的信息发布未免太草率。水厂泵房正常的清洗作业,怎么会造成有毒物质侵入输水系统?这无疑有悖于常识。官方信息发布的朝令夕改,令政府公信力蒙尘,现在公众无疑想知道,这样的信息是如何出笼的?其二,4月10日17时即有苯超标现象,但18个小时之后,苯超标信息才为公众知晓,为何信息公开如此滞后?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一位相关负责人说,检测到苯超标后核查需要一定的时间,上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现在的分析仪器都高度自动化,可实现对水质的快速分析,所谓上报,也就电话来往而已,加起来需要18个小时的时间吗?自来水遭污染,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处理怎可漫不经心?苯超标信息发布延迟背后,到底是相关部门官僚所致,还是存在瞒报,当启动调查问责。其三,石化公司的管道泄漏,为何能轻易污染供水企业的‘自流沟’,当初的规划设计,怎会留下如此重大隐患?如果说,管网设计不合理,是历史原因所致。那么2005年松花江苯污染事件之后,国家要求各地对化工石化项目开展风险排查与整改,青岛市输油管道漏油进入市政管网,引发爆炸事故后,国家再次要求对油气管道、城市管网展开大规模排查。可为何两次排查,都没有发现隐患的存在,并及时采取措施?”

沿袭前一天《苯超标20倍谁解居民饮水之患》的思路,京华时报亦续以《苯污染隐患须根除而非打补丁》:“青岛输油管线破裂造成了那么多生命的殒灭,兰州自来水苯污染再次给民众安全带来危害,那么,还要有多少次的事故警告才能彻底唤醒安全意识?唤醒政府部门和企业去彻查所有类似安全隐患并根除之?”

可是,正当这些喝斥因门户推荐而广为扩散之际,昨天傍晚,兰州官方却又发布了一份与此前口径大有不同的通报:“根据环保专家现场初步分析判断,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根据目前的调查情况初步判定,自流沟周边地下含油污水的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原兰化公司原料动力厂原油蒸馏车间R205A#渣油罐(该址原为兰化公司原料动力厂250万吨/年炼油装置,该装置建于1982年,2003年停用,2006年拆除。拆除后,在原址建成现有的4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罐区设计分别储存馏份油、轻油、渣油),曾于1987年12月28日8时50分发生物理爆破事故,罐体破裂造成90立方渣油泄出,其中有34吨渣油跑料未能回收,渗入地下。二是原兰化公司原料动力厂原油蒸馏车间泵B—113出口总管曾于2002年4月3日发生开裂着火,泄漏的渣油(具体数量当时未统计)及救火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消防污水渗入地下。”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昨天上午,新华社曾引述类似专家推论:“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王金生说,初步判断兰州自来水中的苯来源于兰州石化上世纪80年代发生泄露事故后渗入到地下的污染物。自流沟设计寿期到了以后,收缩缝老化,滞留区的含苯地下水通过收缩缝进入自流沟,进而污染到水质。”

这样一来,兰州官方此前宣称的“中石油兰州石化管道发生原油泄漏”说法又被自己否认了。于是,今晨中国青年报所刊《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仍有疑点》再获新浪首页推荐:“这个结论与12日上午的官方说法有出入。就在昨天,兰州市副市长严志坚称,‘造成兰州自来水苯超标的原因已查明,系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这位官员还表示,‘4号自流沟与周边的部分化工企业的管线有交叉,从自流沟下方穿过后,对此有影响。’此说法一出,立即遭到质疑。‘如果说自流沟位于(兰州石化的)管道上方,为何下方的管道污染物会违背重力作用向上方渗透?’一位兰州网友说……对兰州石化石油化工厂西罐区的排查表明,罐区及管线运行未见异常。13日,中国青年报记者经多方证实,事发的自流沟区域并无兰州石化公司的物料管道经过。换句话说,此次自来水苯超标来源系兰州石化管道发生原油泄漏的说法并不成立。‘泄漏’和‘渗漏’虽一字之差,含义却显然不同。”

一波三折,连环否认。

眼看着自家头版标题从《中石油管道原油泄漏致兰州自来水苯超标》变成《兰州苯超标水竟源自历史“遗毒”》,南方都市报今晨感慨“利益牵扯才是真凶”:“一边是发生过爆破事故的兰州石化的管道,一边是超期服役、而且已经受过两次管道泄漏冲击的供水企业的自流沟,对专业人士来说,二者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风险不言而喻,然而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为了规避风险,供水企业和兰州石化曾经做过些什么?如此重大的风险肯定会上报政府,当地政府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兰州水污染的现实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如果这么多年相关各方的应对不是那么敷衍,曾经隐藏的风险又怎么可能真的被引爆?……饮水安全关乎民众身体健康,面对污染风险,各方为什么就不能团结协作?症结也许还是一个利字。管道、自流沟维护和污染的排除都需要不菲的成本,自然乐得能推就推。近年来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石化事故,而背后原因往往也与利益牵扯息息相关,正因为地方政府、石化企业、房地产商各有各的算盘,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即使迫在眉睫的危险最后也常常被选择性地视而不见,直至悲剧之酿成。其中教训还不惨痛?”

早在2011年5月18日,东方早报就曾发表《兰州政企博弈七年,拆不掉地下“定时炸弹”》,由记者鲍志恒强调“兰州石化与当地政府均认为责任在对方,该隐患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今晨,再度自问自答“为什么会出现水危机?为什么又是石化企业惹的祸?”:“由于历史规划的欠债,石油企业成为不少城市的危险源,时不时会发生与之相关的危机事件……目前兰州当地很多地下管道,特别是石油管道,面临着年久失修的问题,而央企与地方市政部门在此问题上却常常互相扯皮……生命至上,面对这场威胁300多万市民健康的水危机,无论是央企、外资,还是当地政府,都不能再扯皮了,历史欠债必须还上。”

这笔历史欠债能还上吗?昨日,腾讯大家专栏已由瞭望东方周刊常务副总编辑孙凯解释“中国水污染严重到了什么程度”:“这样的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也绝对不会是最严重的。我早就预言,中国的水污染问题比大气污染更严重。一定还会有极端的水污染事故出现……中国的污染问题远未到开始好转的拐点,情况还会越来越严重。水污染非常严重,严重程度肯定超过大气污染。一座座城市的饮用水因为水源污染和自来水输水镀锌管网二次污染等原因而达不到饮用标准……兰州到今天才出这样的污染事故,已经是个奇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作者博客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