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赚钱的技巧,学会让钱自己进来(图)
学习把负债变为资产
贫穷是一种习惯,而不只是口袋里金钱的多寡。
每个人每天的时间是相同的,有人利用它来打工,赚取约80新台币的工资。也有人将时间用来教书,每小时赚取约500新台币,也有人用这些时间来上网,但是每小时要付30新台币上网费。将时间用在不同的地方,可以决定我们是不是富有的人。
钱也是一样。别小看金钱,区区几个买香烟的零钱,只要用对地方,也可以轻易帮我们脱贫致富。贫穷,其实是一个观念问题,贫与富的区别只在于我们会不会使用知识与工具,如果懂得运用零钱,加上复利概念,穷人也可轻易翻身,甚至成为亿万富翁。
如果每天存40新台币,每年约存1.4万新台币,找一个年获利20%的机器,进行复利滚存,你能想象吗?40年后,你会拥有多少钱?答案是超过1亿新台币的资产。
不同的人把金钱放在不同的地方,用金钱进行不同的投资。而洞悉致富的方法后,赚钱,只是简单地重复做同样的事情。有钱人洞悉这个方法,周而复始,重复做相同的事。而穷人也依循自己的方式,任凭资产不断萎缩。
学学成功者,懂得把金钱运用在什么方向,这非常重要。
穷人丈夫兴冲冲地买了鸡蛋回家。
穷人丈夫对老婆说:“如果用这个蛋孵出一只鸡,经过鸡生蛋、蛋生鸡,我们可以再用一群鸡换一只羊。”老婆听得入迷。
“大羊生小羊,成群的羊再换成牛,大牛生小牛,卖了牛我们就可买田、盖房舍了。”老婆听得两眼放光。“成了大富翁,让我娶个小老婆好不好?”
结果,听得入神的老婆气得大发雷霆,把蛋拿起来往地上一丢,顿时,美梦立刻破碎!
穷人花钱的行径,与富有的人的花钱行径完全不同。当一个人手中只有一个蛋时,哪怕只是轻轻一碰,一切都可能全部玩完。因此穷人拥有的资本越少,相对而言,其承受风险的能力越差。想想,当天气稍微暖和一点,先融化的一定是小雪球,因此穷人的雪球若不大,那么每当经济不景气,穷人一定首当其冲,受到波及。
其实,简单地改变消费支出,也可以让你轻松致富。在著名的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中,作者罗伯特·清崎一针见血地道出一般人最常犯的理财错误,他说:“富人和穷人最大的差别,在于对资产负债的观念不同。”
所谓资产,就是买了之后,还可以帮你生财,能把钱持续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而负债,就是用了就没了,只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如果想变富有,你需要习惯性地选择购置资产,而穷人没有这个观念,因此不断买入负债。也就是说,一般人因为常分不清楚资产和负债的差别,而一再买入他们以为是资产的负债。这就造成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财务的泥沼中挣扎。
很多人一有钱就想买房子,但是房子到底是负债还是资产呢?
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拥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他们就有了安定感,这也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梦想。如果你也这么认为,即房子等于资产,那么现在就是修正观念的时候了。当我们贷款买了房子之后,房子会不断产生支出,包括每个月的贷款,我们还需缴各种税、修缮费用等,好端端的资产却形成负债。
房子如果是用来给自己住,就不能产生收入。但是如果我们把房子拿去出租,带来的租金在付了房贷后还有剩余,那房子就是资产了。同样,车子也是如此。买车后我们还需要还车贷,那车子就是负债,但如果我们把车子当成生财工具,它会带来金钱,那车子就成了资产。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想,如何把原本的负债变成资产。
罗伯特·清崎说:“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中产阶级买入他们以为是资产的负债。”富人不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总是最后才买奢侈品,因为他们都将收入变为可不断再产生收入的资产,以至于资产像滚雪球一般,最后终于累积成他们毕生用之不竭的庞大财富;相反,在穷人的资产负债表上,总是负债大于资产,因此穷人须不断努力工作,才能使资产追得上那重重的负债。
我们所要做的,再也不是花掉手头上得来不易的钱,填补购买负债而产生的现金缺口,而是学习投资的知识,用月收入来投资以获得资产,同时用资产来投资产生月收入,习惯于通过投资,产生正的现金流。
“全美企业家大奖”得主范德士先生表示:“贫穷的人为有钱人工作,穷人的子孙就得替有钱人的子孙工作,一代接着一代。除非有人发现打破这个窠臼的方法,否则贫穷是会遗传的。”而这个方法,就是把负债变为资产,把消费性支出转换成资产性的消费,借由消费理财、消费致富的新观念,去建构一个持续收入的系统,一个远离贫穷的代步工具!
学习将负债性的固定支出转换成资产性的投资。
我们必须学会节省开销,并让节省下来的钱帮我们做事,让这些钱翻倍。有钱人节省开支,并用省下的金钱投资。没钱时,不管多困难,富人也不会动用投资和积蓄。
压力使穷人抱怨,使富人找到赚钱的新方法。性格使我们形成某些习惯,习惯将决定我们是否成功。有一则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富人送给穷人一头牛。穷人满怀希望地开始奋斗。可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很难熬。穷人于是把牛卖了,买了几只羊,吃了一只,让剩下的来生小羊。可是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变艰难了。穷人又把仅剩的羊卖了,买了鸡。他想靠让鸡生蛋赚来的钱为生。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最后穷人控制不住欲望,把鸡也给杀了。最后,穷人的理想彻底破灭了。
这就是穷人的习惯。一般的上班族以为靠薪水就可以致富,可让上班族变得富有不是老板的职责。老板的任务,是付给员工一份稳定合理的工资。因此工作带来的只有工资,而不是富裕。
《零元致富》这书就提到:
试想:有什么是一定要进行的固定支出呢?其中一项应该是日常用品,因为不论经济状况如何,我们一定要刷牙、洗头、洗澡、洗脸,不可能因为经济不景气就不刷牙或不洗澡,所以日常用品是固定的支出,这些东西,用了就不会再回来了,也就形成了负债。
我来计算一下:
如果一个家庭有4口人,平均每个月在日常用品上的花费约为2500新台币,其一年就必须花掉3万新台币,50年下来就要花掉至少150万新台币,70年下来至少要花250万新台币。这笔钱是固定的支出,也就是负债性的开支。但如果这个家庭的成员一生中在日用品、保养品等方面花费的250万新台币能够拿来转化成资产,那就是致富的关键了!
如果赚的钱不够用来投资,我们必须先学会调整消费模式。
想尽办法拥有持续性收入
拥有金山跟银矿,其实不值得羡慕。与其选择万贯家财,倒不如选择一个会持续冒出钱的杯子。
很多人害怕上班的收入不确定,上班族急于寻找双薪,下班之后还要辛勤工作,以为这样就可以远离贫穷。其实,无论兼做几份工作,单靠增加工时获得的收入永远无法让你摆脱贫穷。
想致富,我们必须记住几个原则:
第一,凡是不可持续的,就不值得羡慕。
一个关于财富的课程中,台上的演讲者问台下的听众:“知不知道什么是有钱的定义?”听众当场愣住,有钱的定义不是钱很多很多吗?演讲者摇摇头:“如果你认为拥有金钱就叫有钱人,那表示你不懂什么是财富的定义。”
真正的有钱人,是拥有健康、有时间花钱的人,而拥有财富的定义如何界定呢?那就是先了解在全家都不工作的情况下,原来的生活水平可以维持多久。
演讲者表示:“有钱的定义是:当自己不工作,或失去手头的工作时,还可以让自己及家人衣食无忧地生活下去。”听众当场傻眼,不工作,还能继续生存?这是所有学校都没有教过的。
演讲者暗示说:“当有钱人不工作时,他们仍有之前投资的基金、股票以及房子的租金,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系统日夜不停地运作,等等,所以有钱人每天打高尔夫球,每个月都还有上千万新台币的收入。”
拥有金山跟银矿,其实不值得羡慕。与其选择万贯家财,倒不如选择一个会持续冒出钱的杯子。“持续冒出钱的杯子”,这就是持续收入的概念。
“赚多少钱不重要,能赚多久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穷尽一生之力,几乎沦为工作的机器,却一辈子无法致富。那些买乐透、赌博,以为一夜就能致富的人,他们也达到致富的目的了,不过,注意,是帮助那些彩票投注站或赌场致富。想要致富,其实没那么困难。收入是心理状况的测量数据,周遭的环境只是大脑价值的投影,简单地改变大脑的思维,我们就会大幅改善收入状况。
想想你目前的工作能帮自己带来几次报酬?你卖的东西是一生能用几次的?你今天找的客户,是不是明天还会来消费?很多种选择,事实上是可以让你多次获利的。例如:词曲的作者得到报酬、持股的营销顾问收费、房东收租金、发明者注册专利、架设网站的人日夜收点击费用、超市收渠道宣传费、企业家架构系统来收加盟金、商家进行直销、保险经纪人建构组织及扩大系统等许多情况,都有可能持续带来报酬。
做一次生意,领一次报酬,还是领N次,你选择哪一种?
第二,彻底改变收入结构。
收入结构才是决定这个家庭是富有还是贫穷的关键因素。
大部分的家庭通过工作获得的收入是占绝大部分的比例,约95%的收入都是来自上班所获得的薪水这个部分。在不工作时获得的收入,如利息收入、房租收入、退休金、版税等,一般家庭在这个方面的收入比例就低一些,大约只有5%,甚至没有这样的收入。
因此要改变收入结构,我们就必须增加“不工作时的收入”。若能将原本只占约5%的不工作时的收入提升到95%以上,我们就可以拥有真正的财富,并且打造一个永不缺钱的计划!
第三,全家至少有一人要创造持续收入。
每辆车都有第5个轮胎,就是备胎,你有为家人准备“持续收入”的备胎吗?
家庭里有两种角色,照顾者和依赖者。负担家里的生计,赚钱回家养家口的,属于“照顾者”;另一种没有工作能力的角色,就属于“依赖者”。风险总是无所不在,如果很不幸,照顾家庭的人出事了,这家人将会陷入贫穷,甚至过不下去!因为照顾者倒下来而使全家顿失依靠,需要社会救济,这样的现象在台湾屡见不鲜。
其实,不需要发生意外,只要有一天照顾者被老板辞退,失去收入来源,全家的经济重心就会顿时失衡。注意,大部分的照顾者每天辛勤工作,长期下来,身体极有可能不堪重负,因此,往往最早倒下来的都是照顾者。
聪明的家庭知道未雨绸缪,甚至可以让照顾者不那么辛苦。彻底改变收入结构,追求持续收入是唯一的选择。因此,要远离贫穷,全家至少要有一个人创造持续收入。
第四,影响世人脱离贫穷,共同创造持续收入。
人在顺境中,一定要想想危机在哪里!什么时候创造出持续收入,你就能在什么时候脱离贫穷。趁自己还有体力与业余时间,赶快为自己或家人至少累积一份持续收入吧!投资收益、版权收益或系统产生的利润,都属于持续收入的一种。台湾约150万名千万富翁,都是在工作之外,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发展自己的持续收入系统,得以彻底摆脱贫穷,实现永不缺钱的梦想。
一些人因为上班收入不稳定,下班之后还要辛辛苦苦干第二份工作,但别以为这样可以让他们远离贫穷。再提醒一次,无论兼几份工作,靠工时收入绝对无法帮你摆脱贫穷。凡是不可持续的收入,再高都不值得羡慕,超时工作,以健康为代价去追求更不值得。
另外,光靠储蓄的利息也不足以让你养老。有一个朋友在30年前从公务员岗位上退休,拿了300万新台币的退休金,在30年前,300万新台币是相当大的一个数目,因此那个朋友觉得从此不愁吃穿了,没想到通货膨胀率上涨的速度这么快,到了现在他都80岁了,身体还很健康,但是几乎坐吃山空,不知道还可以靠退休金再维持多久,眼看钱都快花光了,他现在只好过着相当节俭的生活。所以我们得想清楚,一个人需要存多少钱才能退休,才能够抵挡通货膨胀。
聪明的人,知道利用闲暇时间,帮自己找到一份持续收入。为了避免M型社会的崩塌现象,我们有义务告诉周遭的朋友,要想尽办法拥有持续收入。这是一份使命感,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从前有两座山,一座山上住着“一休”和尚,另一座山上住着“二休”和尚。山上没有水。每天一休与二休都需要到山下来挑水,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
某一天,二休去挑水时,发现一休竟然没出现,他想,或许一休生病了。第二天,二休再去挑水,一休还是没出现,二休就开始担心了,决定去探望一休。上山后,他发现一休正在大树下打太极拳。二休很惊讶地问道:“一休,为什么你没有挑水还有水喝呢?”
一休回答说:“这3年来,我每天挑完水,都会利用零碎时间来挖井。现在我已经挖好一口井,井水源源不绝地涌出,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我还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做我喜欢的事。”
因此,一休从此不用再挑水,二休却依然不能休息。这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的由来。
选择比努力重要。这个故事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目前的工作是在挑水(获得暂时收入),还是挖井(获得持续收入)?
后记富足的人生
当财富来临时,它们来得如此快,如此多,让人们不禁惊觉:这些年来,这些财富都躲到哪里去了?
纽约的街头有许多乞丐。有一位破产的企业家已消沉许久。一天,他带着一箱铅笔、写着“每支1美元”的广告牌及装硬币的盒子,开始在街角贩卖当年放在仓库已久的铅笔。
一位年轻人经过企业家的身旁,拿了一支铅笔,忘了给硬币就离开了。破产的企业家已走到人生谷底,因此也不以为意,直到身边一位小提琴手提醒,他才漠然地望一望那个没有硬币的盒子。
后来,一位商人走到企业家的身边,弯下腰来拿起几支铅笔,又放了一些硬币,随口说了一句话:“哦,我们都是生意人啊!”然后他就从企业家的身边悄悄走开了。
破产的企业家突然被这句话惊醒。“我们都是生意人啊!”他收起沮丧的心情,重新振作起来,结果创办了更庞大的企业集团。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往哪一个方向移动。
关于致富秘密,已经成功帮助数十人成为富豪,甚至帮许多负债的朋友,借着观念与行为的转变,重拾财物自由。面对M型社会的来临,每个人都应检视手中的资源,懂得掌握趋势,聚众,将负债变资产,再放在杠杆的着力点上。我们还应当学习亿万富翁的特质,懂得借力,或加入一个团队,与成功者分享财富,最后,我们会惊觉,钱,是自己会流进来的。就像《人生四大秘密》一书所说的:“当财富来临时,它们来得如此快,如此多,让人们不禁惊觉:这些年来,这些财富都躲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