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的古籍修复(williamhill官网 )
【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12月04日讯】黑龙江省图书馆505室,是古籍修复组组长徐景和工作的地方。他是我省仅有的几位古籍修复师之一,古籍修复师用精湛的修复技术抢救整理我省大量亟待保护的古籍文献资料,工作寂寞而枯燥。近日,记者走进这间办公室,感觉时光仿佛在倒流……
古籍修复是一个寂寞而枯燥的工作
一张一米宽、两米多长的桌子上,摆放着徐老师心爱的“文房四宝”:镊子、毛笔、镇尺、糨糊。505室的斜对面是省图特藏部的古籍书库,里面存放着古籍13.3万册,其中善本书6000册,繁重的修补任务等着他们。记者见到徐老师时,他正穿着白大褂准备对一本元代线装书《圆机话法诗学全书(第六册)》做修复,看见记者,徐老师热情地说:“你来的巧,我正有一册书要开始修。”
洗书,古籍修复师变身“化学家”
“古人看书难免会在书上留下茶渍等痕迹,所以第一步我们要洗书”,徐老师娓娓地讲述洗书的要领。
“您说要洗书?这可是一本元代的珍贵古籍啊,这也能用水洗吗?不怕字被洗掉吗?”面对记者的质疑,徐老师拿出两个盛放化学药品的罐子,分别是草酸和氢氧化钙。“你看,草酸可以用来固定古籍的版型、字迹、边框,氢氧化钙可以增白、加固。每次要根据纸张的多少,凭修复师的经验来调配,这样才能起到保护古籍的作用。”
“所有的古籍都洗吗?”记者问。“不行,只有元代和元代以前的古籍可以,因为那时的墨比明清时期好很多。”
只见徐老师先用开水在书上小心翼翼地浇一遍,然后再用草酸和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二次冲洗,最后又浇了一遍开水,此时书下垫的白毛巾变黄了,书上的脏东西被洗了下来,但是字迹并没有印到毛巾上。
徐老师用长锥子把粘成一堆的古籍一点点地分成3份,每份20多页,然后用干的宣纸将古籍表面的水吸干;再把这些纸分成更小的份,继续用宣纸吸去水分,如此重复直到将60多页全部摊开。记者算了一下,洗一本书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
古籍修复室
跑遍大江南北寻纸
在洗书过程中,徐老师给记者讲解了一下古籍的用纸。
古籍一般多用宣纸,古法制成的宣纸含酸量很低,久放不坏,有“纸寿千年”的说法。就算以千年来计,大部分古籍也到了大限之年。
“以旧复旧、修旧如旧”是古籍修复遵守的第一守则,北京国家图书馆甚至使用清代朝鲜进贡的高丽纸修复明朝的永乐大典,这相当于用文物来修复文物。“对我们来说,清朝的高丽纸不敢奢望,一张60年前的宣纸已是极为难得了”,去哪里找到适合的纸张,是徐老师另一项重要工作。去年,他与同事千里迢迢飞往浙江、安徽等地,访遍当地的手工制纸艺人,花重金购得一批以古法制成的竹纸。在古籍修复室的隔壁库房,存放着徐老师20多年里从全国各地搜集到的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手工纸百余种,这些纸摆放了整整一个房屋。
古籍修复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
1989年,33岁的徐景和作为黑龙江的特派学员结束了在北京文馆司的学习回到了省图书馆,成为我省第一批古籍修复师。自那时起他在古籍修复组工作了22年,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元代刻本《韵府群玉》就是由徐景和利用“金镶玉”的修复技法,花了半年的时间完成的。
记者了解到,徐老师同一批毕业的30多位学员中,目前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只剩下5人,今年3月份徐老师作为我省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在重庆举行的全国高技能人才会议。他凭着“金镶玉”的古籍修复技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荣誉让他更觉时间紧迫,徐老师说,看着特藏部内13万亟待修补的图书,自己“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