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棍节看提振内需(图)

【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11月26日讯】十一月十一日,在大中华叫做光棍节,也是商人发明出来的促销节日。今年光棍节天猫网上商城的总消费额,高达350亿人民币,比Walmart中国一整个月的营业额还要多。有估计指,今年大陆的网络消费旺季的总消费金融,比美国感恩节后的消费旺季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大陆消费者的购买力毋用置疑,毕竟十三亿人口步入小康社会的国家,就算不计在农村和各贫困地区,中国大陆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有42个,这些市区的常住总人口,超过2亿3000万。单是将这些一、二线城市的中产人数加起来,规模已经超过许多已发展国家的总人口。

光棍节销情特别瞩目,一定程度上因为天猫的母公司阿里巴巴的刻意宣传。在上市前如此铺排,用心明显不过。但要是我们相信数字反映现实,发放资讯的动机是一回事,反映的现实却是另一回事。

光棍节这种节日促销,市场学上是有趣的现象。减价可以增加销量,不过理性的消费者,除了只看价钱,更会关心买些什么。在其他市场,年底的销售旺季,最初是零售商为了配合西方社会年尾的送礼的习俗。久而久之,生产和零售商,发现可以借这些时机,去促销稍为落时的款式和型号;反正购物的消费者,也不是买来自用。这个市场现象也解释了,为何销售旺季主打的产品,多数是时装和电子产品。生产商除了清货,也会在销售旺季前后,推出新款型号,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有种选择的错觉。行为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研究发现,让消费者自觉在平价旧款和贵一点的新产品,两者当中有选择,消费动机也在不自觉地有所增加。

光棍节网上消费的高增长,反映大陆正在建立消费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消费者对促销的预期以及购物的习惯。

事实上,大陆的零售营业环境,其实特别适合发展电子商贸。传统零售商的限制,在于难以准绳地掌握店铺存货管理,尤其是在促销的环境下,某些销售点或许出现供不应求,某些销售点却无论怎样减价也未必做到促销的效果,网上销售集中处理购单,然后透过物流供应链去发送货物,新的销售模式,不但是量变,也是质变。

美国和中国面对类似的物理和地理限制,所以早在廿世纪上,美国便兴起邮购时装和家电,今天的网上商贸,只是从前邮购销售的自然演进;而美国这种独有的销售模式,也促成了强大的传媒行业,继而影响美国的社会文化。有理由相信,中美两大国,零售业的发展,最终也会汇流到类似的模式。

回到中国的国情。过去几年,大陆出口竞争力增长不断放缓,甚至到近年增长不再。今年第三季,虽然生产总值(GDP)按年仍然有7.8%的增幅,但净出口带动的GDP却下跌0.5%;至于消费及投资,则分别为3.7%及4.7%。换言之,大陆现今的最大增长动力,仍然来自投资。

传统错觉以为,消费等于浪费,投资却是长远的增值,甚至有人赞扬中国大陆那种由中央导向,以贸易盈余作为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可是投资不单是量的问题,还有质的考虑;人为地将资金封锁,限制外流,令到国内的投资错配,除了令金融系统累积不良资产,扭曲也令到资本回报不能真实反映的经济增长;资产价格的偏离,令到市场机制无法正常运作。

中央一直想发展内需,但官僚的脑袋只知漫无目的地投放资本,以为量变可以最终导致质变。说到底,对于市场,政府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提供自由空间和法治保障。市场的演进,变革大多源自于质变带来的量变,这些创新活动,从来都不是政府的强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李兆富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