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乖乖听的父母说话术(图)
【看中国2013年09月11日讯】教养,少不了“说话”。说话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藉由说话来达成沟通的目的,在亲子之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我们必须让孩子了解父母亲想传达的意念,除此之外,也要使孩子学会如何与我们说话,这样的功课,从孩子出生起就已经开始啰!
“把话说清楚”能避免孩子犯错
《起跑:幼儿园,孩子人生的第一仗》作者TJ园主任表示,如果能让孩子清楚明白父母所传达的讯息,孩子在了解情况的状态下,就会比较安定,也比较不容易出错,当错误减少,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成长。
就爸爸妈妈而言,怎样用比较明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让语汇能力与理解能力都未征成熟的孩子能够了解,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
“有效沟通”可减少冲突与误解
其实,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和误解,往往导因于沟通不良,TJ园主任指出,我们经常发现,父母的特质会影响孩子的特质,也会影响双方的沟通品质。
举例来说,比较固执的爸爸妈妈通常也会有比较固执的孩子,因此在沟通上,常常会出现各执一词、坚持己见的情形。父母往往会因为孩子的固执而情绪不佳,但是如果可以转个念头,明白“孩子的改变不是一时一刻能够做到,不如先从大人做起”,放低姿态,换个方式,用不一样的态度和语气跟孩子说话,就可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
把良好教养“推销”给孩子
格瑞思心理谘商所所长莫兹婷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其实教养孩子就像做生意一样,非常讲求互动与沟通,就像业务员要把最好的产品推销给客户一般,爸爸妈妈也希望把最好的教养推销给孩子,因此,学习如何跟孩子说话、了解孩子的心理,对父母而言就显得格外必要,毕竟教养所背负的责任与使命,远比做生意来得更神圣、重要。
得人心才有影响力
相信爸爸妈妈一定感到非常疑惑,孩子还那么小,为什么要把他当作顾客一样尊重?难道不是父母说什么孩子就得听什么吗?
莫兹婷所长解释,尊重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得人心”,而不仅是用身为大人的权力地位来使孩子顺服。得人心,才有影响力,没有抓住孩子的心,即使道理说一千遍、一万遍,孩子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全当耳边风,甚至只是阳奉阴违罢了。
而尊重孩子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孩子,尔后针对孩子的特质与需求,来与之沟通、对话。
为什么把话当耳边风?
爸爸妈妈跟孩子说话,为什么孩子常常“左耳进,右耳出”?究竟是无心还是故意?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呢?
TJ园主任认为,孩子没有把父母的话听进去,有几个原因,有时候是因为听不懂,有时候是因为分心,故意的状况其实非常少,因为孩子很天真,他们通常不会故意没听到,除非正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所以不想回应。
原因1:孩子听不懂
别在半夜喊妈妈!
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一个母亲因为被孩子吵得无法好好休息,在临睡前最后警告孩子:“别再喊妈妈了!”说完便回房睡觉。可是过不了几分钟,黑暗中又响起她4岁孩子的呼唤:“陈太太!陈太太!可以让我喝点水吗?”
这个情节对大人来说,或许是迫不及待想与人分享的笑话一则,但是在那位4岁小朋友的心里,恐怕仍搞不清楚状况,觉得:“这有什么好笑的?”事实上,孩子对于“不听”与“听不懂”常常有着同样的反应,反倒是爸爸妈妈经常分不清两者间的差异。
其实,孩子的语言能力及理解力发展有其进程,想要孩子“听话”,父母首先应该要以孩子听得懂的话来说,这就奠基于平日对孩子的了解,并且需要花心思去思考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
父母的指令不明确
TJ园主任指出,大人说话时,指令不明确,也容易使孩子无法听懂。例如:请孩子去拿东西,对孩子说:“去帮忙拿柜子上的茶杯。”孩子很开心的前往拿取,但是拿到的却是另外一个杯子。“呃──我说得是柜子上的茶杯!”妈咪无奈地说。“可是妳说茶杯,这个就是啊……”孩子无辜地回答。
其实孩子听到的,只有后面的文字,所以他接受到的讯息与大人想传达的讯息比起来,只有一半。这表示孩子是没有完全听懂大人说的话,而不是故意拿错或漫不经心。妈咪这时可以再更明确地告诉孩子:“我想请你拿的是冰箱旁边柜子上的绿色茶杯。”给孩子的指令越清楚明白,孩子出差错的机会就越少。
TJ园主任语重心长地表示:“我想说,关于听不听话这件事,通常大人的问题会比较多,孩子的问题其实反而简单,只是因为成人很少会认为自己是错的,所以比较不会反思到,或许问题不在孩子,而是在于自己。”
原因2:孩子分心了
孩子分心的原因,通常也不是出自有意,而是与本身的专注力、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以及父母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关。
专注力较弱
莫兹婷所长指出,有些孩子天生的气质就是属于“注意力分散”程度较高的那一群,因此他们在听父母说话时,较不容易专注,也许父母长篇大论地谈了许多,孩子前面听得认真,但是到了后面就慢慢听不见了,因为他们的心思早已飘到别处,甚至已经“着手”开始进行其它事情了,这种情况也经常让父母误以为,孩子把他们的话当成耳边风。
“多功”生活真的好?
孩子无法专心听父母说话,更多时候是因为外在环境的干扰。莫兹婷所长认为,“情境”对于专注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现代社会里,各种高科技产品都讲求“多功”,人们的生活也跟着“多功”了起来,却导致“越来越难专注在同一件事情上”的副作用!
许多时候,当父母对孩子说话的同时,客厅的电视是开着的(或许正在播映孩子为之疯狂的“闪电麦昆”卡通),房间的音响也没关,孩子的手正忙着点击ipad里的小游戏,注意力自然是处于非常分散的情况,这种生活型态一旦养成习惯,即使孩子自认为有在听父母说话,但他们同时也下意识地分心注意别的事情,当然爸爸妈妈所传达的讯息有部分他们是没听见的,这样的习惯将来也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原因3:“耳朵关机”防卫机制
确实在少数情况下,孩子是故意不想搭理爸爸妈妈,小编把这种情形私比喻为“耳朵关机”!但是在心理学上,它有个更加正式的名称,叫作:“自我防卫机制”。
当孩子心里对父母所说的话已经存有很多的怀疑、抗拒或焦虑,而不太愿意接受,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听父母说话时,耳朵呈现“关机”或“半关机”的状态,很多讯息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被孩子的大脑自动筛选掉。
当然,这与父母平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什么样的说话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错误的说话方式
TJ园主任提醒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在“教育”孩子时,才需要用恰当的言语和态度来说话,其实在日常的生活里,父母的言行,就是最好的身教示范!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容易让孩子耳朵“自动关机”的说话方式有哪些。
1、威胁恐吓
“你再不乖乖吃饭,就叫警察来抓你!”、“不要再跳了喔,不然我就打死你!”家长最常使用的错误说话方式就是威胁恐吓!
容易麻痹
以这种方式对别人说话,目的不外乎触动人内心的恐惧感与焦虑感,使对方因为害怕而听从指令,在短时间内虽然有效,但讲多了、讲久了,孩子也就麻痹了。
造成距离感
况且,爸爸妈妈是否想过,如果你对孩子释放出的讯息总是令人害怕的,后果是什么?是孩子不再想亲近父母,跟父母之间产生距离,失去信赖的感觉,藉此来保护自己。很可悲不是吗?你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孩子,实则是在伤害他。
引起模仿
除此之外,TJ园主任认为,如果父母威胁恐吓的说话方式成为一种常态,也会让孩子误以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以最快速的时间解决问题,进而产生模仿效应。
2、人身攻击
“你就是这么爱哭,难怪没人要跟你玩!”、“不要再吃垃圾食物了,胖得跟猪一样!”你经常这样指责孩子吗?小心孩子就此认定自己正是这样的人!
伤害自尊心
莫兹婷所长指出,人身攻击的话语会直接伤害人的自尊心,使孩子觉得自己很糟糕,因而变得没有自信,甚至成为缺乏动机的小孩,此外,也会因为感觉受伤,而对父母失去信任感,不太想跟父母接触,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自我实现预言
“既然在父母眼中我是这么一个坏小孩,那我就来做一些坏事吧!”人身攻击的话语很容易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让孩子认定自己就是如此,而变得更加叛逆,偏差行为也更为严重。
这就好比“星座”到底准不准的问题一样。小编本人挺相信星座的,但却又不是真的那么相信,喜欢参考星座分析的指示行事,却又不免怀疑,星座分析的准确性,倒底是真准,还是因为从小看太多分析,早已被催眠成为如它所说的那种人。
成为讨人厌的孩子
人身攻击的话语,是一种最容易被孩子仿效的说话方式。假如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在同侪间成为老是把“你是个娘娘腔!”、“看看妳这双象腿”挂在嘴边的讨厌鬼,爸爸妈妈平常还是少说为妙喔!
3、疏离冷漠
很常见的,是父母在与孩子对话时,表现出对孩子的不耐、敷衍与缺乏专注。
不耐烦
TJ园主任指出,父母对孩子不耐烦,往往不是因为孩子出错,而是父母本身的心情不好。
例如,累了一天下班回家,孩子热情地冲过来找你陪他玩或抱抱他,你可能会说:“走开啦!我很累!”,或是“去玩你自己的,别吵我!”
虚应故事
有时当父母正在忙碌时,虽然没有直接拒绝回应孩子,但是却不禁意地流露出敷衍了事的神态。
例如,在餐厅经常见到爸爸妈妈很专心地阅读报纸或杂志,孩子无聊地在旁奔跑,偶而想到什么想跟父母分享,爸爸妈妈却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回答着,眼神一刻也没有停留在孩子身上。
为什么你可以,我不行?
虽然孩子年纪还小,却也懂得什么是公平,莫兹婷所长表示,如果父母经常用比较疏离冷漠的态度回应孩子,孩子会觉得:“你都不关心我的事情,下次你来找我,我也不想理你了”,自然形成父母眼中不听话、漫不经心的行为表现。
4、命令语气
“你不准……”、“你应该……”、“一定要……”这是东方父母很常见的说话模式,希望孩子“有耳无嘴”,听父母的就对了。
口服心不服
莫兹婷所长指出,这种说话方式是站在比较威权的立场,通常也没有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孩子只能无条件地接收父母的指示,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孩子口服心不服,一开始他可能会听话,但久而久之,不服气的那一面会慢慢显露出来,例如:表现得拖拖拉拉、把“等一下啦”当成口头禅,甚至阳奉阴违、出现父母不清楚的一面,这些都是消极的反抗方式。
缺乏独立的能力
此外,“发号施令”的说话方式,在心理层面就是把对方视为弱者,父母之所以会命令孩子,就是因为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要听我的,我的办法才是最好的!”,如果这种说话方式成为常态,孩子就会不断被暗示自己是什么都不会的,使孩子的能力发展受限,也缺乏独立的能力。
别轻易问“好不好?”
莫兹婷所长认为,如果爸爸妈妈不能接受孩子回答“否定”的答案时,就不要轻易地问孩子:“好不好?”有些时候,其实父母心里早有定见,会这么问孩子,只是希望表现出一种民主开放的态度,亦或是想测试孩子有没有符合自己的想法,因此当孩子说:“不!”时,爸爸妈妈往往无法接受。
然而,这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尊重,久而久之他也就不想再表达任何意见了,反正父母也不会采纳,爸爸妈妈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么一来,爸爸妈妈也就很容易感觉到,孩子并没有认真在听自己说话,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10技巧 让孩子乖乖听你说
正确的说话方式能够拉近亲子间的距离,使教养过程更加顺利,孩子也会比较乐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意见及感受,加深彼此的了解。此外,也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接纳和尊重,从而加深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尊敬和信服。
爸爸妈妈在与孩子沟通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技巧呢?
技巧1:简单、具体且清楚
TJ园主任表示,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程度在哪里,能听懂多少,在他理解能力所及的范围里说他听得懂的话,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懂是理所当然的,相反的,孩子不懂才是应该的,懂了是学会的,不要用大人的角度和眼光来要求孩子。
孩子的理解力与记忆力有限,父母在说话时应尽量具体明确,例如:“绿色的杯子”,而不是“那个杯子”,此外,也要注意长话短说,不要长篇大论,如果可以让孩子覆诵父母所交代的事情再让他去执行,他们会更加专心。
技巧2:有趣的声音、表情和内容
要让孩子听你说话,首先就要使他的专注力放在你身上,对5岁以下的幼儿来说,丰富的表情、变化的语气,以及充满想象力的内容,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爸爸妈妈只要想想小朋友们看幼幼台那些大哥哥大姊姊耍宝时有多么专心就知道了!
举例来说,严肃地对孩子讲:“不要乱动喔!”,即便孩子听得懂意思,但他也不了解为什么不能乱动,倒不如跟他说:“来,变成木头人!”这就是善用创意与想象力,让沟通困难迎刃而解的最好例子!
流行用语不适合孩子!
讲到有趣,很多人会联想到一些社会上常用的流行用语,例如:“好屌”、“好冏”、“打屁”……等,这些用词适合对孩子说吗?
TJ园主任指出,成人式的用词或过于社会化的语言,都不适合对孩子说,因为孩子似懂非懂,在使用时,常会有弄错或用得不恰当的情况。最好能够改成“好棒”、“很受不了”、“聊天”……等更清晰明白的语言。
技巧3:用词直接、坚定但温和
TJ园主任认为,威胁孩子的用词,很容易使孩子的价值观扭曲;而哄骗孩子更不应该,因为答应孩子的承诺就一定要做到,守信用是很重要的。跟孩子说话时,语气要坚定、温和,但用词必须直接,间接或反话,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因为他们不懂,却必须装懂,或硬被要求要懂,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无疑制造了很大的负担。
孩子是非常直觉,且毫无成见的,除非他们已经被大人训练得经验老道,否则很难听懂反话的言外之意。举例来说,“不吃饭你就等着饿死好了!”、“你就继续把衣服乱丢,看看谁会帮你收?”、“你就不要读书,明天考试成绩出来就知道了!”,这些都属于反话,听不太懂的孩子满肚子疑惑,听得懂的孩子自暴自弃,照办的结果,反而引发第二波的冲突,惹得老爸老妈更加生气,因此一开始最好就避免使用。
“大人要对孩子坚定,孩子才能真正学到分辨对错的方法;大人要对孩子温和,是因为孩子无法正确辨别是非对错。”TJ园主任说。
技巧4:一些小动作,对话更亲密
说话时不同的肢体动作及位置,会带给对方不一样的感觉。与孩子对话时,父母若采站姿,孩子必须抬起头来仰望高高在上的父母,他们讲起话来便容易有压迫感,而对话情境也会倾向“上对下”的不对等关系。若希望与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境下交谈,爸爸妈妈最好能够蹲下来,使自己与孩子齐高,再开始“平等”的沟通。
莫兹婷所长表示,蹲下来对孩子说话会散发出“我想更了解你”、“我想跟你当朋友”的讯息,如果说话时身体微微倾向孩子,则能够释出更多的善意。不过,当父母必须扮演起“保护者”的角色时,就应该站起身来说话,让孩子知道你是大人、你比他强壮、你会保护他,让他觉得很安全。而坐着说话又暗示着另外一种意义,当有严肃的事情需要与孩子长谈时,父母就必须慎重地告知孩子时间及地点,邀请孩子坐下来对话,例如:“今天吃完晚饭,我们到客厅,妈妈有事要跟你讨论”。
顺利沟通完成、大家得到一个很满意的结论之后,莫兹婷所长建议,为了让孩子记住这个愉快的经验,爸爸妈妈可以跟孩子“击掌”来象征达成共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击掌(至于摸头及握手就因人而异了),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像个大人。
技巧5:眼神交流很重要
由于幼小的孩子专注力有限,在与他们说话之前,爸爸妈妈可以先呼唤孩子的名字,让他们暂时停下手边的事情,与父母的眼神有接触,跟他们产生连结之后,再告诉孩子想说的话。
TJ园主任说:“我觉得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是很重要的,因为父母跟孩子在眼神互通时,双方是有所交流的,不仅是情感的交流,对彼此音调及语言的感受度也会提高。”
技巧6:同理孩子,别急着否定他
在沟通的过程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父母认同的”、“父母与自己站在同一条阵线上”是很重要的,这就必须得靠父母发挥同理心,在回应孩子天马行空的天真话语前,不要总是第一个想到“否定孩子”。
假设孩子吵着说他明天想去南极看企鹅,你会怎么回应?一口回绝,并嘲笑孩子的愚蠢绝对不是最好的选择,那只会让孩子觉得更加孤独、无助。莫兹婷所长鼓励父母,和孩子共同进行一趟探索思考的旅程吧!在旅途中慢慢引导孩子分辨“可行”与“不可行”的差别。
首先,父母可以表达自己也同样很想去的意愿:“你为什么想去那里?听起来好像很不错耶,妈咪也很想去!”(妈咪跟孩子是同一国的!)接着带孩子回过头来面对现实:“我们从地图上来看看南极在哪里、要怎么去,还有要花多少时间?”(认真思考办法)最后,让孩知道这个想法并不可行,并且提供替代方案让他做选择:“蛤!它在好远好远的地方耶,坐飞机要花好几天,明天是不可能去得了的!不如妈咪带你去动物园看企鹅,或是你想去书店找企鹅的书来看呢?”
被父母同理的孩子,平静接受现实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技巧7:常用肯定句跟孩子说话
你知道吗?对于年幼、较敏感的孩子来说,负向语句(如:不准、不行)可能影响神经元的发育,使孩子逐渐丧失自信、变得畏缩。而且,依据幼教的观点,爸爸妈妈说1句负向的语句,可能要说10句正向的语句才能稍微抚慰孩子的心灵!
因此,与其只看见孩子犯错的一面,不如鼓励他表现良好、进步的一面,在赞美中成长的孩子,才能带着自信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此外,别忘了当孩子主动表现好的行为时,爸爸妈妈也要适时给予体贴的鼓励,好的行为就会不断的出现喔!
技巧8:不同时机说不同的话
莫兹婷所长认为,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适合谈话的内容也不太一样,比方说,吃饭的时间适合全家一起谈论轻松的话题,至于过于严肃、需要时间沟通来取得共识的内容,就不太适合,否则可能影响大家的食欲、造成消化不良。
而睡前则是适合诉说心事的时间,在这个时刻每个人的心情都沉淀下来,身心都很放松,孩子最容易敞开胸怀与父母谈心。
另外像管教与责备,就要挑单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来进行,白天在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就不恰当,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
技巧9:用故事引导孩子
有时候直接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缺点,孩子很容易因为“被指责”的感觉而产生很大的反弹,莫兹婷所长建议,父母不妨用暗示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例如,讲故事就是一个很容易让孩子卸下心防的办法,孩子觉得越好玩、越愿意听,影响他的机会也就越大。
比方说,不爱洗澡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陪他读《哞哞今天不洗澡》这本绘本,孩子看完后虽然不一定马上爱上洗澡,但至少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会对洗澡的好处有多一点了解,只要父母有耐心,不要强行逼迫孩子,相信孩子一定会慢慢有所进步。
技巧10:给孩子一段缓冲期
最后,TJ园主任提醒爸爸妈妈,当大人在跟孩子确立一些生活规范时,请记得给孩子一段缓冲期,在这段时间内允许孩子不小心忘记、不小心犯错,千万不要在订下规则的隔天,马上要求孩子必须每天做到,因为孩子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全进入遵守规范的状态,尤其在这本来就好玩、好动的年纪。这样的“马上要求”与“马上要有结果”的心态,只会让预期的效果适得其反。
再多等孩子一下下吧,毕竟,孩子的成长本来就不是一蹴可几的呀!
莫兹婷
现职:格瑞思心理谘商所所长
联合报好读周报‘同理力’专栏作者
台湾儿少生涯教育促进会理事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部落格:莫兹婷心理师@无心不作
TJ园主任
现职:嘉义公立幼儿园教师兼园主任
幼教作家,着有《起跑:幼儿园,孩子人生的第一仗》,宝瓶。
《爱要刚刚好—新好爸妈的48堂行动教养课》,宝瓶。
经历:历任公私立幼儿园专任教师,也曾任国小课后托育教师
部落格:遇见,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