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尽孝立法 传统美德高度不再(图)

 2013-07-02 01:0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07月02日讯】“百善孝为先”,尽孝道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然而,若将美德善行入法成为国家的明文规定,不仅会危及道德高度,该法更让国人无所适从。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今(1)日开始实施。明文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该法同时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另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者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新法中所指的“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

规范尽孝真有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今年2月公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估计至2013年,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大关,来到2.02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4.8%。

老年人口遽增所带来的老龄化问题值得重视。立法者希冀以法律形式予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其用心也可被理解,但立法应要谨慎,明辨哪些行为适合用法律规范、哪些行为适合以道德约束,才不至于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再者,用法律规定真能温暖了老年人的心?真能起到促进时下年轻人关心长辈的作用吗?

美德入法  道德良心高度不再

这部法规虽“立意良善”,却引起极大的争议。条文中所指的“应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定义非常模糊。何谓“经常”?是每周一次?还是每月一次?再者,何谓“问候”?是拨打电话问候?见面问候?带礼问候?让人想象空间极大。

司法工作者亦指出,该法条文中对“经常”并无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而且“法律条文不适合也不可能规定具体相隔时间,不能用法律硬性要求子女回家探望老人的时间间隔”,执行起来存在相当的难度。

不仅法律规范的操作性差,将原属道德层面的良知移至法律来约束,会让该法成为“怪胎法律”,进而丧失道德引领国人向善的理想高度。试想:若未来经由修法,一旦明文规定看望老年人的频率,是否尽孝将一翻两瞪眼,传统美德作为人们内在追寻的至高价值也将消失殆尽。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