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陷入巨额债务泥潭?

【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06月17日讯】2008年发生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成为世界各国调整本国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机会。但中国不仅没有借这一机会调整经济结构,让房地产泡沫消退,反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政府投资,成了逆向调整,导致房地产泡沫持续放大。此举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中国拯救世界经济”的“美名”,但其结果之一是让中国陷入了巨大的债务泥潭。

为了满足投资需求和抑制债务爆发,中国选择了最简单却又是最粗暴的方式----使用政府掌控的铸币权:超发货币。自2009年以来,中国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先后超过日本、美国、欧元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印钞机”。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中国占了一半,现在,中国的M2已经越过100万亿,远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币供应大国。

中国债务因门类太多,数据也不透明,虽然大家都承认地方债务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极大,但到底有多大风险,却是莫衷一是。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目前披露的债务数据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到了无人敢提及的地步,债务总额究竟高达多少?恐怕很难厘清。 

《财经》杂志的“摸底中国负债”(2013年4月7日)是篇详实可靠的文章,该文经过分门别类计算,金融部门债务、政府部门债务、居民部门债务与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合计,总债务规模高达120-128万亿左右。仅2012年中国的非金融部门债务就达到了GDP的2.21倍。该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他的结论是:“在人均收入6400美元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维持如此之高的债务水平”。

里昂证券今年5月发表的报告也认为中国总债务规模高达107万亿,即GDP的205%。里昂证券统计数据显示,在2008至2012年间,中国债务规模/GDP从148%暴涨到205%。2012年中国新增债务比2011年增长了一倍,2012年新的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110%。新增债务增长了58%,约为GDP增长的2.9倍。而这些债务主要来自影子银行系统和地方债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指出,如果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包括在内,广义政府债务估计已增加到GDP的50%以上。IMF第一副总裁大卫-利普顿表示,中国经济面临很多重大的挑战,尤其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过快。信贷增长过快使得投资质量存疑,这样会对偿还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对方政府和企业的还款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可以说,通过大量举债来推动经济增长已成中国常态。中国GDP增长是靠债务来支撑的。印钞票的“积极后果”是政府的钱袋很满,没有财政压力;消极后果就是恶性通胀,承担者是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工薪族和低收入者。所谓通胀就是政府为了减轻自己的财政压力,利用铸造币权转嫁压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再来一次财富洗劫。

2009年之后的经济逆向调整,还产生了比债务泥潭更为严重的后果:经济结构更趋畸型。

2009年以来中国严重依赖政府投资支撑经济发展,不仅付出了极高的投资成本,还产生了大量资源错置现象。

所谓付出的成本太高,一是指制度成本太高,等于直接打通了中央政府手中掌控的“两只钱袋”——金融与财政:政府利用手中的铸币权,让银行开动印钞机。印出的钞票通过政府投资、银行放贷等方式哗哗进入中央、地方两级财政;二是金融成本太高,钱流入不该去的地方,成为各种形式的高利贷资金来源。在中国的债务总规模中,影子银行是一个让人非常恐怖的魔影。里昂证券保守估计,中国的影子银行总规模在13万亿至17万亿的水平,其中主要是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而在银行理财产品中,59%没有担保。三是要素成本太高,除了能源、劳动力,交通运输成本也上涨很快。由此带动各种物价攀升。在成本都攀升的情况下,中国的国家竞争力下降,外资大量流出,就与成本攀升有直接关系。

资源错置体现在两点:大量政府投资未流入生产部门,而是流入房地产业(高达50%左右),导致中国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2012年,英国豪宅物业顾问莱坊(KnightFrank)公布各国近五年房价平均涨幅,中国整体以超过110%的涨幅居世界首位。其中由政府垄断的地价上涨最快,据广东省统计局和房地产行业协会发布调查报告,2009年-2012年三年间,广东省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价格从每平方米852元上涨至3264元,涨幅近300%。

由于中国金融未对外开放,外汇管制制度客观上保护了中国金融业。因此在房地产泡沫支撑下,中国的债务危机依然没有崩盘,一些地方的制造业还可以延续,出口数据依然靓丽。中国各级政府在没有找到其他经济支撑点的情况下,只能死死抱住房地产业这根主要支柱不放,以发展房地产业为核心的新城镇化方案又在新政府的腹中躁动,让各级政府兴奋的是40万亿的大饼即将抛向空中,为了配合新城镇化需要,仅仅从2012年下半年到今年1季度,中国的货币供应总量又增加了11万亿。其结果不出预料,全国各地开始都在上演一轮又一轮的抢地大戏,一些地方的新增贷款中,流入房地产业的资金高达6至7成,来自房地产的税收也远远超过半数。

2009年以后,中国政府主导的投资导致资源错置,已产生了很严重的后果,其中之一是导致许多企业无法产生足够偿还利息的资产回报率。房地产价格攀升与全国数百座鬼城同时出现。而在地方政府竞争体制中,许多僵尸型企业大量产生,这些企业占据大量信贷资源,但却不产生效益。《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5月25日发表的调查报道“唐山曹妃甸工业区烂尾”,详细记载了这个由一大堆僵尸项目、僵尸企业占用大量信贷资金组建的僵尸工业区,一个是累计投资超过3000亿元的曹妃甸工业区,一个是投资280亿元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两地目前已成了典型的烂尾工程,唐山市为此支付的利息每天就逾千万之巨。这只是中国类似的僵尸项目的一个缩影。这种僵尸企业不会产生效益,日渐增长的债务只会累积成一座座沉重的大山。

发改委声称今后若干年内将投资40万亿,拉动城镇化建设,却并未说明这40万亿将从何处筹措。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中国政府只能继续印制钞票,这一发行量恐怕还将远远超过前几年。从新增贷款的流向来看,政府依然在走2009年以后的老路。不管中央政府的主观意愿如何,中国即将启动的新城镇化将如同2009年以后的政府投资一样,除了形成新的僵尸企业、僵尸开发区、僵尸项目之外,无助于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无助于亿万人民的福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蔡慎坤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