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装孙子,助成文革(图)

“我向毛主席保证!”是我们在文革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要表达的是证明自己所说的话是真的,因为没人敢拿主席开玩笑,否则要成反革命,死罪。可见,能向主席保证的话,不会是骗人的假话。但张嘴闭嘴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字面上体现的那种信誓旦旦的意思,无非是要告诉对方“我向毛主席保证”今天只吃了一个糖三角儿,或者“我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保证”今天真的只吃了一个糖三角儿。还不信?那“我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庄严宣誓:今天绝没再吃第二个糖三角儿”。感情是真挚的,只是毫无激动人心之处。

文革时代最广泛的社会标志是文革语言。文革语言的特点是假大空。虚假的口号,夸大的口气,空洞的内容。因为实实在在的最真实的东西,比如亲情,比如个人事业,比如自由,是没人敢提的。能公开谈论的只有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比如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比如向主席保证。什么事情,不分大小,都与咱党中央有关,都是与国际形势联系起来的。不管做什么,都是主席让咱们做的,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我们讲活学活用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批判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我们滔滔不绝,但百分之百不知所云。因为这些东西,不管怎样谈论都是虚无的,不切实际的,甚至虚假的。而这样的谈论,从中央文件,广播报刊,到机关厂矿学校公社生产队,不管多么偏僻多么嘈杂的地方,到处如此。人人都不得不如此谈论,唯此方可保身,才能生存。

在这样的文革语言环境里,文革中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所学的东西可想而知。我们在课堂上和生活里学得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在语录中认字,在语录中学中国文化,在语录中学做人的道理。那时的文化教育就是政治教育,而且只有空洞的政治,为政权服务的实用政治,除了口号和说教一无所有。这样一个文化荒芜的年代,只能造就没文化的一代人。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百年来无人不知的优美诗篇,我们这代人是到了二十多岁才从邓丽君的歌里学来的。

文化荒芜时代的首要特征,就是语言贫乏。没学到多少文化,可又需要表达,那就只能学了什么词儿就用什么词儿了,自然而然主席语录诗词里的词儿就被广派用场。中学生下乡学农劳动,烈日下步行十几里,唱一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几乎出现在每一篇讲稿或作文的开篇,那怕是检讨书检举信。动不动就要“斗私批修”,小学生人人知道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到中学毕业你就“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了。

文化荒芜造成的文化真空,使得贫乏的语言反而容易流行。当时就那几出样板戏,几部革命电影,加起来没几句话,翻来覆去地说,传边全中国。那时候有多少全民的共同语言啊!样板戏“沙家浜”中郭建光那一句高唱的“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被用来表达了每一个男儿的意志,连小学生跑步的时候都唱。而当你在饭局上畅饮之后高喊一声“天王盖地虎!”,必有众人齐和“宝塔镇河妖!”。那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之威严与杨子荣之英武的写照,更是豪情奔放的时刻。当然,还有那句名誓:你说“消灭法西斯!”,我应“自由属于人民”!尽管谁也不知自由为何物。

(本文略有删改)

本文留言

作者唐开宏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