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发声,表达民意,揭露不公,是广大民众对微博等新社交媒体平台所有功用中最高度的期待。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以后,一度改革之声不绝于耳,似乎连新闻管制,信息传播都将和改革浪潮一起走向一个更加透明通畅的新纪元。然而,谢长廷,斯伟江,李开复微博或被封或被禁言的事件,加之近日被重新搬上台面的《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让民众开始反思,是否在面对新闻审核机器时,网民抱了过高的期待?而这项规定究竟会给新媒体带来怎样的影响?
导火索
广电总局的《通知》对新闻采编从业人员规定了若干个“不得”:各类新闻单位均不得擅自使用境外媒体、境外网站的新闻信息产品;新闻采编人员设立职务微博须经所在单位批准,发布微博信息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及所在媒体的管理规定,未经批准不得发布通过职务活动获得的各种信息。此规定试图进一步收紧新闻信息传播的途径。前南方周末编辑长平认为,“表叔”、“雷政富”、南方周末事件,以及外媒近来连续揭露中国高层领导人家属如何敛财的报道使当局感受到微博等新社交媒体的巨大威力。加之十八大、两会、新领导班子上台对于舆论的控制和维稳需求,使得这项规定应运而生。
新媒体管控“传统媒体化”:靠谱吗?
长平认为,从新媒体出现以来,政府就一直致力于使新媒体管控“传统媒体化”。表面上看,微博使中国进入一个“全民皆记者”的时代,即人人可以自由发声,表达意见。微博通过认证、加V、实名制等监管机制、该删就删的果断、设置议题引导言论的暗中操作,使得微博的自由更多时候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
然而用管理传统媒体的思维来管微搏等新媒体靠谱吗?传统媒体可以提前设置议题,经过发行前的严格审核后出品以达到引导言论的目的。在微博上操作,就沦为了“发了再审,不满意了就删”的套路,颇有些亡羊补牢的意味。长平表示这项规定的实际施行情况要看当局的施行强度和网民的反抗意愿。如果人们对于规定不满,持续挖掘规定的漏洞并加以实行,规定最终也逃脱不了形同虚设的命运。
微博个人化:不可逆的趋势
著名媒体人安替认为这项规定如若能真正生效,受影响较大的也只是国内新闻单位的官方微博。同时他指出,规定违背了微博个人化的趋势,操作性极低。对于国内新闻单位来说,规定限制其不得擅自使用境外媒体、境外网站的新闻信息产品。然而试想当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出现,基于时效性的考虑,国内新闻单位不可能舍弃来自外媒的第一手新闻素材,更可能导致的结果无非是发挥拿来主义,而不署名外媒罢了。同时,规定更加严格规范了新闻单位官方微博的审查机制,似乎有意让渐渐变得活泼、敢于卖萌的官博重返严肃谨慎、根正苗红之路。对于记者和采编人员来说,规定不允许其以所在单位名义发表“负面和不符合其所在新闻单位审查规定的信息”,那么记者完全可以用个人身分,甚至是化名来发布信息。影响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知名记者、网络名人比如“作业本”,根本不需要微博官方的加V认证就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来达到引导言论的目的。在安替看来,这项规定更可能如同曾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微博实名制事件一般,最终声势渐微、不了了之。
新规需谨慎,逼急引反抗
《纽约时报》驻华记者Ian Johnson指出,中国林林总总的规定层出不穷,需要关注的重点永远不是规定的出台,而是规定如何被施行。中国对于微博等新媒体信息审查和封锁的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相当高了,然而民众对信息的需求渴望更大。这种需求会导致源源不断的反抗和创新。微博的管控是一场当局和网民之间的博弈。出台的新规如若不慎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感情绪,只能反作用激起民众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这场争取卑语权的抗争之中。
新浪微博网友@野女子最心思: 不使用境外媒体、境外网站新闻信息产品怎么客观地看待国内事件?怎么清楚我们的国家在他国眼中是何定位?一禁再禁让多少人对新闻自由的梦想渐渐破碎?过度 强调加强舆论监督就是让更多的舆论不再是舆论,而是像国歌一样的宣传与赞美,虚假的自我欺骗。
新浪微博网友@牵个牛仔角犄犄:开始管制了,大V们私用特权谋利了?还是不准嘈杂的东西充斥网络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
新浪微博网友@王冉:“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了双眼也蒙住了天...其实是蒙住了自己的双眼,就以为蒙住了所有人的天。
新浪微博网友@任志强: 盗铃。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