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没有消费动力的真正原因

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庞大的消费市场,并没有对经济形成有效的拉动作用。相反,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情况看,消费已成为经济复苏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最薄弱环节之一。

正是因为消费市场严重低迷,消费空间没有产生消费动力,才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容纳度,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影响经济复苏的步伐。

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则是投资过度、投资对消费形成了强力挤压,使消费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据相关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投资占GDP的比重已接近50%,超出均衡水平10-20个百分点。相反,消费率却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其中,居民的消费率由46.4%下降到35.4%。

过去,虽然中国很穷,老百姓口袋没钱,想消费而没有消费能力。但是,消费率却达到了60%多。现在,贫穷的面貌正在得到改变,老百姓口袋中的钱也越来越多了,消费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可是,消费率却大大下降了。特别是居民消费,已成为影响消费市场的最大瓶颈和最大短板。

现在中国人生活水平已经高得不想消费、不愿消费、不能消费了,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消费的动力仍然很强,消费的愿望也很强烈。但是,消费的心理预期却越来越低,消费信心越来越不足了。原因在于,制约消费的因素实在太多,促进消费的环境越来越差。

首先,过度投资带来的非正常消费负担过多过重,以及各种非生产性投资对生产性投资、大企业对小企业形成的严重挤压,也使得消费者实际消费能力出现了下降。最终,传导到消费市场,就形成了目前的低迷状态。

其次,住房抑制了消费能力过去,虽然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住房消费能力也不是很强。但是,由于房价很低,基本与收入水平相匹配,加上福利房等制度的补充,多数家庭都还能承受。因此,多数家庭不会因为住房问题而影响其他方面的消费。但是,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以及住房分配完全市场化,80%以上的家庭都无能力购房了。而为了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不得不通过挤压其他方面消费的方式来满足购房的需要。

这一问题的出现,毫无疑问与城市建设的过度投资有关,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有关。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原因,居民的消费能力不可能出现如此大的下滑,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

第三、教育消费也是不小的负担。过去,由于教育事业基本是以培养学生为主线,以鼓励更多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为目标。因此,学校的发展也一切围绕学生转,尽可能地减轻学生负担、增加对学生的资助。但是,自从教育实行产业化,特别是高等院校快速扩张以后,学校也变成了重投资、不重教育,重收费、不重培养的场所,绝大多数高校都进行了大规模地负债投入,使学校一个个负债累累。最终,只能将负担转嫁给学生和家长。自然,就会对居民的其他方面消费形成制约和冲击了。

第四、政府花费少。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地方政府普遍患上了“投资饥渴症”、“投资狂想症”、“投资依赖症”,不顾一切地进行各种非生产性投资。不仅通过过度手段发展“土地财政”,将本可以用来发展更多公共事业、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收入用于了城市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的大大降低,而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背上了超过15万亿政府债务。更重要的,推动了房价的快速上涨。而谁从中获利呢?

而银行无疑成为了过度投资的最大受益者,不仅利润高得让自己都不好意思,而且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最佳的牟利平台,将国人的利益输送给了外国人。更重要的,在为过度投资提供最佳服务和同时,严重挤压了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空间,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因为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而陷入困境。而中小企业是就业和居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平台,这个平台出了问题,消费也就不可能不出现问题了。

实际上,持续不断的过度投资,在对消费形成强力挤压的同时,自身对经济的拉动力也在不断减弱和衰退。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投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0%以上,但是,经济增长率却一直呈下行趋势。从刚刚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投资增长率超过了20%,经济增长率却未能实现市场8%的预期目标,只有7.7%。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弱。

必须正视过度投资对消费挤压带来的危害,正视过度投资对经济的伤害。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投资结构、规范投资行为,避免继续在过度投资之路上走下去,为启动消费、改善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推动经济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孙天宏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