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提起“老三届”,生不逢时、可怜可悲、厄运不幸,这些词汇便在我心中伴随而生。不是“老三届”的,是感受不到那种切肤之痛的。
所谓“老三届”,是指1966、1967、1968年连续三年的初中、高中毕业生的统称。
该长身体的时候“自然灾害”了——“老三届”基本上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可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这代人,却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婴幼儿的时候,“抗美援朝”了。有钱也买飞机大炮了,那里还有牛奶面包?在“光荣妈妈”生育政策的鼓舞下,家家都是五六个子女。物资的贫乏,食品的短缺,可想而知。”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到了身体发育的时候,遇到三年“自然灾害”了。一日三餐,不是面粉就是豆腐渣,很少吃到米饭。每人每天配给的就是二两“光荣菜”(就是卷不拢的卷心菜,像棵大红花)和每人每月半斤油。肚子里没油水,整天饥肠辘辘,偶尔听说吃红烧肉了,口水便会流到下巴。
该读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了——66届毕业的,书一天也没少读,正当我们踌躇满志准备上高中或报考大学了,学校停课闹革命了。“批资斗修”了二年,既不算学历,也不算工龄。到了1968年下半年,学校开始分配,不是上山下乡,就是去工矿企业,68、69届索性“一片红”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在哪里大有作为!”有人总结说,这代人是中共建政到“文革”这17年教育成败得失的集中体现者。“在他们身上,这种教育中积极的、进取的一面,与盲从、狭隘等消极的一面,都表现得非常鲜明。”因此,有人断言:这代人搞革命可以,搞科技不行!
该生儿育女的时候计划生育了——历史上错误的生育政策造成的后果,却让“老三届”这代人去背负,一对夫妇只能生养一个子女。于是,独生之女的教育问题、家庭失独问题、父母的赡养问题便成了目前社会的“大问题”。也有人说,“老三届”是孝敬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是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
该做贡献的时候下岗了——上山下乡的回来了,顶替父母工作岗位的上班了。正准备好好工作做点贡献时,没想到市场实现计划经济了。体制改制了,厂房置换了、企业倒闭了,倒霉的老三届一批批下岗了。
该享受社会福利的时候医保改革了——“老三届”这代人,年轻的时候不大看病,实现的是公费医疗;上了年岁了,各种毛病出现了,医疗体制却改革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一句话,“老三届”看病,对不起,要自负了。
该不该的话题还有一些。在我们这块国土上,人的命运,只能交由时代作主。生不逢时,唯有厄运。
不过,“老三届”也有值得自豪的地方。那就是我国有一批知名作家曾写过许许多多关于“老三届”的文艺作品,比如《蹉跎岁月》、《悲怆青春》、《昨日风雨路》、《啊、老三届》等等,这是我国历史上任何一届毕业生所没有的待遇。这样说来,“老三届”没有被历史忘记。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