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银行依靠两大骗局(confidence tricks)生存。一是,银行告诉客户他们可以在需要的任何时候取走现金;二是,政府承诺会在任何出现问题的时候介入。塞浦路斯的问题则表明,有时候这两个承诺是得不到兑现的。这种背信做法既对该国80万居民带来了麻烦,也给银行过多、政府过度负债的地方提供了令人担忧的先例。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做才能挽回民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或者说如何达成一个更可靠的替代方案。
欺诈就银行本身一样古老。中世纪威尼斯的商人把存放在他们那的硬币借出去;17世纪的伦敦金匠亦是如此。只要信任没有被凿穿,用短期资金为长期贷款融资的做法(这个过程被称为期限变换)就可以帮助推动投资和增长。但这个体系天生就是脆弱的。
大萧条危机催生了第二种骗局。美国人引入了存款担保,实际上把政府的信用置于银行信用之后。自那之后这种做法就传遍了世界各国。据世界银行,为银行储户提供明确担保的国家从1974年的12个增加到了2003年的88个。担保额也增加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现在覆盖了25万美元的储户存款,而1980s早期只有4万美元。欧盟提供10万亿欧元的大面积担保--虽然存款担保依然是各国政府的责任。对塞浦路斯,这个承诺是一纸空文。有担保存款接近300亿欧元,这正是该国总统承认其无法筹集到的资金数目。
塞浦路斯是个极端的例子,因为该国是国外资金的避难所:2011年底其银行资产是GDP的八倍。国内银行也几乎完全依靠存款为自己融资,这意味着几乎没有股东和债券持有人可以吸收损失。尽管塞浦路斯最终决定不向担保存款征税,但储户可能很难再相信政府的担保。塞浦路斯可能需要实施某种形式的资本管制来阻止现金外逃。
从表面上看,塞浦路斯的做法助涨了目前正在推动的全球银行改革潮流。银行改革需要银行通过增加股权(至于增加多少还存在争议)以及持有更多流动性资产缓冲来为自己融资。若银行垮台,监管机构应该有能力让它们安全地破产,而不是为其提供援助。这些改革完成后将带来两大好处:它们承认银行很容易出现问题;以及,在事情出了岔子时,把纳税人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然而,即便那时,政府给储户做出的明确承诺依然是格外的沉重。2011年底,FDIC担保了近7万亿美元的存款,几乎是美国GDP的一半。在紧要关头,美国总是可以印刷更多美元,但这个选项不对塞浦路斯或欧元区其他成员国开放。更糟糕的是,存款担保本身可能会助长金融危机。毕竟,储户知道他们最终会得到援助,因此不会花费精力区分风险银行和安全银行。银行因此不会采取更谨慎的融资态度。
为借出长贷、借入短债的银行提供担保,政府有哪些替代选择?激进的建议从来都不缺乏。英国经济学家John Kay建议成立只能把存款投资到主权债券的"狭义银行"(narrow bank)。美国学者Laurence Kotlikoff认为贷款应该靠同等期限的投资来融资。有些人则辩称,电子对等借贷网络可以执行这一功能。这些建议有个共同的主题:不需要银行参与到期限变换中。
上述观点的反对意见主要有两个:第一,类似银行的行为不仅仅局限于吸收存款的机构。良好的回报和及时获得现金的承诺令人无法抗拒。雷曼兄弟在批发金融市场上成功地实施了这一金融伎俩,直到它垮台。更近的是,交易所交易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幻觉,即从难以交易出手的垃圾债券中获得即时流动性。期限转换恐怕很难被扼杀。
然而,更深层的忧虑在于,银行的欺诈行为跟几个世纪的经济增长深深地纠缠到了一起。我们根本无法得知,没有了它们,现代经济会变成什么样子。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吸收存款的银行理所当然可以生存下去。若储户对银行,以及对为他们背书的政府丧失了信心,这个体系就会崩塌。这并非没有先例:吸收存款的银行在威尼斯兴盛了几个世纪;但到了1600年,出现一连串问题后,这些银行全部消亡了。银行的骗局在塞浦路斯乱局中掀开了面纱,类似的危机恐怕还会再次上演,而且这种商业性的骗局会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