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建福宫花园失火:溥仪看起来可怜兮兮

建福宫花园位于北京故宫西北隅,初建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帝将至爱珍宝尽藏于此,并常在园内吟诗赏画。1923年6月26日,花园突遭火灾,“宝库”一夜之间化为废墟。

自此,建福宫花园沉睡在瓦砾之下长达75年之久。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资的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工程于2006年竣工,以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成为古建修复中的典范。

英国人潘鬘出版《建福宫: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园》一书,他全程跟踪工程进展,研读大量相关历史档案,追溯这座御苑从乾隆兴建到复建竣工之间的曲折历程。记者与这本书的编译方取得联系,在海外历史文献和私人信件中,这座御园失火当天的情景清晰浮现,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人世百态图发人深省。

建福宫花园内没有亮起灯火,这里已无人居住,主要用作贮藏珍品,周围一片漆黑寂静。直至午夜,一道怪异的光从花园极远一角敬胜斋中放射出来。

建福宫花园始建于清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曾下令将此处收藏的珍宝玩物全部封存。至清末,像敬胜斋这样的建筑,基本为堆放珍宝所用。不仅如此,一些楼阁平时还供奉不少金佛、金塔及各种金质的法器和藏文经版以及清代9位皇帝的画像、行乐图和名人字画、古玩等,连溥仪结婚时的全部礼品也都存放于此。

1922年,已被赶下皇位但仍住在皇宫的溥仪想知道这里共存放有多少珍宝,决定来一次彻底的清点。结果,清点工作刚刚开始,一场神秘大火冲天而起。

1923年6月26日晚,下过一场大雨,可是入夜后微风轻拂,空气清新而凉爽。夜里,紫禁城大门紧闭,与世隔绝,悄然无声。太监一边关上大门,一边呼喊:“搭闩,下钱粮、灯火小——心——!”

紫禁城西北侧的建福宫花园内没有亮起灯火,这里已无人居住,主要用作贮藏珍品,周围一片漆黑寂静。直至午夜,一道怪异的光从花园极远一角,一个门口匾额刻着“德日新”三字的内室——敬胜斋之中放射出来。

建福宫花园南墙的另一边,喇嘛正在中正殿念经。中正殿内贮藏有诸多佛经、佛像和一座约33厘米高的金塔。清朝皇帝对于宗教仪式一丝不苟,在紫禁城的这一区域内共兴建了三座藏传佛教的佛堂,分别是中正殿、宝华殿和雨花阁。佛堂主持仪式的喇嘛剃度前为宫内的太监,他们每天从早到晚定时到佛堂点香和诵经。建福宫大火就是其中一个太监马来禄在换更时发现的。

熊熊烈火如潮浪般涌出窗门,直奔相连的回廊。马来禄大吃一惊,通报了敬事房。敬事房启动警报后的几分钟,太监们已赶到起火现场尽其所能救火。可是,两天后北京一份报纸却尖锐地报道说,这些太监们惊呆了,除了救回少量物品,他们只能像一群弱智的低能儿戳在那里。

当北边的夜空泛起一片红光之时,紫禁城外,英国使馆的周嘉生和妻子周倩雅正在北京饭店的顶楼花园跳舞。看到眼前的景象,他们惊呆了,直冲下楼,试图寻找起火现场。这时,使馆的另一位秘书嘉士居和周倩雅的妹妹艾琳芙也一起去了。

两天后,艾琳芙写了一封信给在上海的母亲:“我们包了一辆人力车,出发去现场看个究竟。街头挤得水泄不通,人力车、汽车、人潮似乎都冲着同一目的,赶往紫禁城的北门。到了神武门,大家突然停了下来。”艾琳芙在信中续说:“我们曾三次要求进门,三次均被押返。因为除了官员,不只是外国人,连中国人也不许进宫。”与此同时,北京内城消防队的消防员、驾驶着水车的义大利使馆守卫、北京市警察、军队、紫禁城禁卫军和邻近的民众也蜂拥到门前,喧闹声震耳欲聋。尽管黑烟已经笼罩整个上空,宫廷守卫仍坚称未得上头指示,不能开门。

更糟的是,紫禁城没有自来水。此外,由于时值夏季,壕沟的水位很低。上头下了道命令打开控制地下水的闸门,但打开闸门也需要一段时间。

紫禁城内,内务府大臣绍英到处寻找溥仪。爱新觉罗·溥仪虽然已经退位,但他还在紫禁城内的“小朝廷”享有皇室待遇。当绍英终于在紫禁城西边的一座宫殿里找到溥仪时,已经是淩晨1时20分了,大火已经燃烧了超过一个小时。清朝宗法规定,没有皇帝恩诏,外人一律不得进宫。

溥仪最终还是容许开放东墙的一个侧门让消防员和人群进入。东墙的入口距离建福宫花园将近1.6公里,比较紫禁城的四个入口,这条路线是最遥远、最迂回的。

淩晨2时50分,消防车陆续到达,从嘉士居、艾琳芙、周嘉生和周倩雅身边掠过。这时,他们也跟着赶往建福宫花园。大火现场,绍英正在一片混乱当中指挥救火行动。太监来回奔跑,毫无章法,乱七八糟,从阁楼中胡乱取出一些家具和装饰物。此刻,火势疯狂蔓延,除了石地台和石地基以外,火焰吞没了所有东西,包括柱子、墙壁、椽子、横梁……之后,根据目击者所言,九米高的火柱直冲上天,而大火过后,遗下的只是一堆荒凉的火星、烟尘、炭屑和灰烬。

在义大利前飞行员利华的协助下,义大利使馆的消防员跟大火拼搏,可是火势实在太大了。更糟的是,紫禁城没有自来水。在水龙软管能从井里和壕沟取水之前,一定要想法子立刻取得水源。此外,由于时值夏季,壕沟的水位很低。上头下了道命令打开控制地下水的闸门,但打开闸门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时候,一桶桶水通过人链传到火场,周倩雅也旋即加入。

直到早上7时,大火才平息。此时,建福宫花园一片颓垣败瓦,全部建筑只余熏黑的外壳和冒烟的瓦砾。这场大火将建福宫花园以及在此存放的珍宝烧了个精光。

根据当晚目击者之一艾琳芙所言,溥仪看起来只是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她在信中写道:“人们为小皇帝感到难过,他只是一直站着,被亲信包围住,呆呆地看着这一切。”然而,他还能想到为消防员提供茶点以维持体力。于是,有人捎来了茶水、啤酒、饼干、糕点和水果。

时间点滴流逝,可是很明显,消防员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了。火场温度非常高,他们只能往后退靠墙,在大火的周边泼水。将火扑灭是没有希望了,惟一能做的是控制住火势。可幸的是,风势减弱了。尽管如此,大火还是越过隔墙蔓延到中正殿,中正殿也一同化为灰烬。黏稠的空气里,片状的烟灰缓缓散落,在闷燃的楼阁间来回飘浮,再飘落到灼热碎裂的石头上。

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接到召唤,在黎明前赶到了现场。他在其著作《紫禁城的黄昏》中写道:“我看见皇上和皇后站在一堆焦木上,黯然凝视眼前的景象。几位亲王也抵达了现场。内务府的官员对灭火之事一窍不通,却煞有介事地对着秩序井然的消防员吆五喝六。”

直到早上7时,大火才平息,余下低云般的缕缕烟尘,缭绕在垂死挣扎的火种上。此时,建福宫花园一片颓垣败瓦,全部建筑只余熏黑的外壳和冒烟的瓦砾。

这场大火将建福宫花园以及在此存放的珍宝烧了个精光。关于这场大火便有了这么一种说法:太监利用职守之便,监守自盗,为逃避清点,掩盖罪行而故意纵火。虽然此种说法缺乏证据,但一座巧夺天工的园林和难以计数的珍宝确实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1923年大火的遗物穿越时空,流落到了英国伦敦。其中一件为一间私人住宅增添光辉,另一件则成为某间中国瓷器博物馆的馆藏。

第一件是周倩雅女儿查若琳所拥有的牛血红釉瓷瓶。1923年6月27日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刊出一则《皇上致谢》的报道,可供考证:

“前皇宫大火后的星期天,发生了有趣的续集。皇上郑重感谢四位在救火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外国人。内务府的三位大臣派出他们的代表送来问候状及内务府总管的感谢信,信中说明他受皇上之命,感谢英国使馆的周嘉生、周倩雅夫妇、嘉士居,还有周倩雅的妹妹艾琳芙,在扑灭宫里大火中所提供的帮助。为表谢意,皇上每人赠送皇家珍藏牛血红釉瓷瓶和青花瓷器各一,上面更印有皇上的御玺。礼物是对各人当晚辛勤而勇敢的表现之嘉许。各人当晚获准进入火场,冷静自主地组织一班惊慌失措的随从有条理地灭火。周倩雅特别受到同伴的赞赏,而皇上也感谢她当晚表现出的勇气和坚定。”

第二件遗物为一只在大火中幸存的汝窑瓷盘,现存放于伦敦大学戴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浅弧腹,折沿,矮圈足,此盘为西元12世纪早期的出品,当时正是中国瓷器的全盛期。此盘釉面带细开片,出窑时原呈天青色。底部有“乾隆乙亥夏御题”七个字。“汝”是指汝州,北宋时期出产青瓷的官窑所在地。“乙亥年”说明题款的年份是1779年。

戴维德于1892年在印度孟买出生。他曾在孟买和康桥读过大学。原本立志当律师,后来对东方艺术兴趣渐浓,遂转为研读中文。他在1924年初次来到中国并首次目睹紫禁城的珍藏。

宫廷藏品数量惊人。1860年圆明园遭外国军队掠夺,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夺去大量宫廷藏品,当时所流失的数量也只是冰山一角。其实,每当国库空虚时,清朝皇族本身亦将宫廷藏品变卖。1901年,慈禧太后向盐业银行借钱,以宫廷的古董作抵押,当中包括一些瓷器。银行最后把其中的40件抵押品卖给戴维德。溥仪退位后至少两次,分别在1922年和1924年,以宫廷的金碟及和金饰作抵押,向银行借贷。其中一次没把黄金赎回,“卖”给了贷款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因此,经过变卖、偷窃及掠夺,紫禁城内很多的藏品逐渐流落到私人收藏家手中。在1923年建福宫花园大火中抢救回来的遗物,后由北京的古董商人出售。这只汝窑瓷盘,据说是戴维德在1924年的第一件收获,也正是其中一件遗物。它的天青色釉面现在几乎变成暗灰色,还带有粉红色污点。据说,这只瓷盘可能曾放置于青铜器附近,那些粉红色污点可能是大火中热熔的铜液溅上造成的。

本文留言

作者卞文超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