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排队”与中国式“站队”

日本人爱排队,中国人爱站队。

所谓“站队”,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立场”。

用“站队”方式来表明个人“立场”,并不是中国人的天生爱好。作为注重亲情、以家庭为核心的中国人文传统,追求和为贵,讲究的是中庸之美。而且长辈通常教导晚辈不要过问政治,而要“两耳莫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因此,千百年来,不愿过问政治的中国人,总是十分被动地被政治“过问”。不得不采用“站队”方式,来表明立场谋求生存。例如当年满清入关之后,强制执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政策,用一根满族式辫子,来强迫明末的汉人们“站队”,表明自己对大清的归顺立场。满清被推翻之后,中国人又开始剪辫子,表明支持国民革命、与大清决裂的革命立场。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中国人头上的“辫子”不见了,但个个心里却长出了“绳子”——大家都摇身一变成了“革命群众”,接受党的牵引,听党的话,跟着党走。作为“革命群众”的一员,每个人都害怕被问:“你这是什么阶级立场?”每个人都害怕被评价:“这个人立场不坚定。”

文革期间,“阶级立场”性命攸关。能不能吃饱饭不重要,有没有尊严不重要,但有没有“立场”,且“立场”站得稳不稳,非常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立场”可以决定脑袋是挂在你的脖子上,还是不小心被掉到地上。

中国人的立场,常常只有一个被指定的“点”,并且只有这一个“点”是正确的,其他的都是错误的。因此,在“站队”时能不能站对位置,正好站立在这个“点”上,是一门高难度的技术活。

于是,当年的中国人,天天喊“打倒XXX”,“XXX万岁”,以此不断重复的口号,表明自己站对了“点”,并且站得很“立场坚定”。因为“立场坚定”,代表一个人的“政治正确”,只有“政治正确”的人,才能看到人生希望,才能在白天看到太阳,夜晚看到月亮。否则,就可以让你暗无天日。

当然,现在的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豪地成为GDP第二大国,成功地拉开贫富悬殊差距之后,中国人“站队”时,立场的落脚点,也从过去的一个“点”,演变成了二个“点”或三个“点”。

站在A点的人,怀念毛主席,认为过去好山好水好风光,穷人穷日子穷快活,恨不得时光倒转,重新再来过一遍;站在B点的人,向往西方普世价值,追求欧陆式民主自由,恨不得今晚就革了命,明早起床中国已经像个西餐大蛋糕一般被抹上均匀平等的奶油,人人甜蜜地边啃蛋糕边享受从西边升起的太阳。

当然,大部分人则是站在C点观望,未来A点与B点谁赢他们投向谁的怀抱。就像姜文《让子弹飞》里的那句台词一样,“谁赢他们帮谁”。

因此,现在的中国人的“立场”,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人的“政治正确”,已经演变成了“政治A正确”和“政治B正确”,以及“政治C选择性预备正确”。这也算一种“三点分立”,与西方的“三权分立”仅一字之遥,真是可喜可贺。

而同属汉字圈文化的日本,却与中国人有所不同。日本人虽然不必学会如何“站队”,但却似乎是为了“排队”而生。如何“站队”并不影响日本人的生死,但如何“排队”却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

据说在欧洲最喜欢排队的是英国人。曾有英国人接受他国媒体采访,被问到英国人的特点时,会回答说“排队”。但英国人的“排队”,仍然比不上日本人。因为即使英国游客来到日本,也会惊讶于日本人对于“排队”的热爱:哪怕是一眼看不到尾的长龙,日本人也一样气定神闲地安安静静排队,兢兢业业站立,彷佛不是在排队,而是在举行一种静穆的仪式。

不仅仅像一种仪式,排队还彷佛是日本人的一种爱好与兴趣。就像日本一年四季都有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那样,“排队”对日本人而言,也同样具有人多凑热闹的喜感,并带给人们一种群体认同性的归属感。

我的一位密友曾对我讲述这么一件事:元旦放假时,他和公司的日本人同事一起去北海道旅游,在北海道的那几天,碰巧一直下着大雪。因为太冷,所以一群人决定晚餐的时候去吃碗热腾腾的拉面。尽管去的那条街有好几家拉面店,但一群日本人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店门外正在排着长龙的那一家。

“简直是冷得要死!人都冻僵了!”我的那位密友满脸抱怨地对我说,告诉我他跟他的日本人同事一起,在大雪中哆嗦着排了40分钟的队,才终于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拉面。

“难怪大家都说那家店的拉面味道好,你想想:在雪地里冻上40分钟后,再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味道能不好吗?就是喝碗热开水,都会觉得是美味鲜汤了~” 我的那位密友后来这样解嘲地对我说道。

“行列のできる店”---在日本,如果要表示某家店的料理味道好、受欢迎,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句话。翻译成中文,大意是“大排长龙的人气店”。

当对于哪家店的味道好不好缺乏瞭解、或是不太有把握时,最简单的一个识别方法就是观察这家店的客人有多少,这是一种基本的从众识别心理。而日本人则在集团意识的基础上,将这种从众识别,发挥到了极致。于是我们看到:在炎炎烈日之下,或是在寒风凛冽当中,那些人气店铺门前,总是勤勤恳恳地排着长队,成为日本社会一道奇特的风景。

除了爱好与兴趣,排队还是一种日本式的秩序与信仰。

大凡来过日本的中国人,都会惊呼说:日本更像传说中的“社会主义”。的确,在日本生活久了,会发现这个国家更接近中国人从小被灌输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

但这绝不是因为日本人对于“社会主义”有所追求,而是因为日本人对于“平等”的追求。对于强调团队意识的日本社会而言,“平等”是一种能体现公平的社会秩序,而“排队”,则是对于“平等”——这一公平的社会秩序,最为简单直接的一种操作方法与表现形式。

日本公司传统的“年功序列制度”,就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排队”秩序的人事制度。这种传统的日本制度,随着员工本人的年龄和企业工龄的增长,按各企业自行规定的序列,每年逐步提升员工工资与职务。它与日本公司传统的终身雇佣制捆绑在一起,让那些不那么冒尖的人,或是能力较差的人,在这种带有强烈“排队”秩序的人事制度下,也拥有一份终身保障。

“年功序列制度”虽然带给日本人安定与平等,但也同时孕育出安于平庸、不求上进、缺乏冒险精神、缺乏创造活力的公司人类,“煮”出来的是效率迟缓、跟不上世界变化节奏的日本式大锅饭——这当然很让管理者们伤脑筋。如何在“年功序列制度”和“成果主义”之间寻求平衡,是现代日企管理者揪光头发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虽然“年功序列制度”已经成为的日本传统模式中的经典败笔,但“排队”作为一种维持公共秩序的最基本形式,却如同信仰一般,早已根植于日本人内心,规范着日本人的公共行为举止。“3·11东日本大地震”时,那些在遭遇大地震大海啸之后,依旧一丝不苟地排队领取食物的灾民,还有整整齐齐在地铁站靠墙坐成队列的归宅难民,就是最好的佐证。

本文留言

作者唐辛子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