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始监测PM2.5 达标还要20年(williamhill官网 )
从2013年元旦起,中国74个大城市正式启用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这些城市将正式监测并实时发布备受关注的PM2.5污染数据。
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而监测指标的落后,一度成为各方诟病的焦点。在不少城市,即便天空呈现灰黄色,官方环保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依然可能是“优良”,饱受质疑。不少外国使领馆更是购置设备,自行监测并发布所在城市的污染数据。
在这些曾经广受争议的空气质量数据中,PM2.5便是最为引人关注的一项指标。这种2.5微米直径等级的细颗粒物,相比直径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能够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也更严重。美国驻华使领馆长期以PM2.5为参考系,通过网络发布所在城市的污染评价,与中国环保部门不含PM2.5数据的评价指数形成了强烈反差,还在去年6月引发一场外交争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责美国使领馆“别有用心”。
公开只是第一步
去年初,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先行公布PM2.5污染数据。随后,中国环保部在去年3月发布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明确规定了PM2.5的限制,同时,其他污染物的限值也大幅收紧。按照环保部的计划,2016年起,新标准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而此次74个重点城市率先启用新标准,在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也是中国环保事业的重大进展。他说:“能够监测并公布这些信息,首先能够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对保护公众的健康也是有价值的。”
按照新标准,环保部估计全国7成以上的城市无法达标。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在有些时段PM2.5的浓度比限值高出1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新标准,仅仅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第一过渡阶段目标值;而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已经逐步实行更为严格的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要真正实现与世卫组织的最终标准接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马军则特别强调,“在发布空气污染警示时,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应该客观地将污染情况告知公众,提示对健康的实际影响。”
马军认为,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可能还需要18到2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新标准的空气质量要求;监测并发布数据,让公众充分了解空气污染现状,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应该是加强警示和倡导,以尽可能避免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影响。此外,还要积极识别污染源,并最终实现污染的减排:“这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四个城市中,2012年全年有约8600人因PM2.5污染而过早死亡
治理应有时间表
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绿色和平组织与北大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在这份名为《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的报告中,提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四个城市中,2012年全年有约8600人因PM2.5污染而过早死亡,并造成了约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报告还指出,如果这四座城市的空气质量能够达到世卫组织的最终标准,早死人数将能减少八成以上。
参与本次研究的绿色和平环保专家周嵘强调,新国标推行的世卫组织第一阶段标准,与最终标准相比,长期影响下会使得早死风险上升约15%。
“中国的达标标准,可能只是算及格标准。而公布数据,可能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有公布数据才能知道问题有多严重。”
周嵘表示,现在中国暂时还没有制订出真正的治理空气污染时间表。“除了北京提出了一个达到国家标准的时间表,其他城市都没有提出具体什么时候治理达标,也没有提出未来五年或者未来十年分别下降多少。”
周嵘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报告,督促各地政府对空气污染治理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不过,她同时也表示,去年新标准的出台,以及今年在各大城市的正式实施,主要是由于公众的推动而实现的,这也可以看作是公民社会在环保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
PM10主要产生于机械过程,包括建筑活动、道路扬尘及风力作用等;而PM2.5则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在绝大多数城市环境中,这两种细颗粒物同时存在。
小贴士:PM10与PM2.5
根据201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所定义,PM10及PM2.5分别表示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及2.5微米的颗粒物。前者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后者则称细颗粒物。
PM10主要产生于机械过程,包括建筑活动、道路扬尘及风力作用等;而PM2.5则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在绝大多数城市环境中,这两种细颗粒物同时存在。
颗粒物的直径大小直接决定了它们在人类呼吸道中能够到达的位置。较大的颗粒物会在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部位过滤,而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则能抵达支气管及肺泡,PM2.5甚至可到达细支气管壁,干扰肺泡的气体交换,而且,由于PM2.5的表面积更大,其吸附的有害物质也更多。
近来还有研究指出,超细颗粒物(PM0.1)还能穿透细胞膜到达大脑等其他器官,引发脑损伤等更为严重的伤害。而柴油发动机燃烧产生的颗粒物恰好位于这一等级。但世卫组织认为,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据尚不足以推定超细颗粒物与健康之间的关联,因此暂不制订PM0.1的准则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公布的《空气质量准则》,PM10及PM2.5的年平均浓度不应超过每立方米20微克及每立方米10微克。考虑到各地区的实 际情况,世卫组织还设定了3个阶段的过渡时期目标。中国环保部的新标准,即PM10与PM2.5年平均浓度上限分别为每立方米70微克及每立方米10微克,刚刚达到了第一过渡阶段的目标值。相比之下,德国环保局目前则以世卫组织第二过渡阶段目标为准,将PM10及PM2.5的年平均浓度限制为每立方米40微克及25微克。
世卫组织在《准则》中还特别指出,第一阶段标准与最终标准相比,长期暴露会增加约15%的死亡风险。
(原题目:开始监测PM2.5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