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伴终生:老中医谈糖尿病(上)
一个昔日的病人,来到我的诊室,神情沮丧地说:最近检查出了糖尿病,并且不解地问:“人家都说糖尿病会出现三多一少:吃的多,喝得多,小便多,体重减少,可是我并没有啊,看看我这啤酒肚。”他拍着这便便大腹,一脸困惑。
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提到了“消渴”,唐代又提出“消渴病”。有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消渴病。现在有一个学派认为:消渴不仅包括糖尿病,还包括了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尿崩症。这些病的症状都是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体重减少。而现代的糖尿病比较典型或者是严重的时候,才会出现这些症状,同时出现了两个80%:80%的患者肥胖,80%的患者没有出现“三多一少”。诊断的标准,就是根据:①HbA1c(糖化血红蛋白)≥6.5%。②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7.0 mmol/L(126 mg/d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小时血糖≥11.1 mmol/L(200 mg/dl)。④随机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以上的4条只需要满足1条即可诊断,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高血糖,应进行重复测试以确诊。
现代的中医糖尿病理论,把糖尿病分为肥胖型和非肥胖型两种。“胖型”和“瘦型”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都是不同的。大家常说的“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以及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表现出来的。从中医来讲,糖尿病是中焦出了问题,即肝脾热气上扬,灼热肺部,这时患者就会感觉口干舌燥,大量饮水,仍不解渴,这是多饮;如不进行调理,热火就会向下伤及胃部,进而引起胃燥热,这样就引起患者善饥,多吃东西,此为多食;同时,胃燥热引起食物消化过快,进入小肠,再由脾脏运化,输送到肾脏,长期以来,就会造成肾阴耗损,使肾的固摄能力下降,患者就会多尿。肾功能下降,摄入的营养都随着尿液排走了,吃的再多,喝的再多,肾脏不工作了,各个器官,包括肌肉得不到所需要的营养,患者就会消瘦,体重减少。
从上面我们知道,糖尿病同自身的脾胃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其实,除去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由于其遗传基因所致,很大一部分的糖尿病同生活习惯有关系。以前,我们的父母辈很少得糖尿病,是因为他们多吃五谷杂粮,青菜蔬果,摄入的热量低,糖份也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五谷杂粮不吃了,而大量的进食肉类,奶糖制品,暴饮暴食,缺乏运动,导致各项功能紊乱。当然,并不是营养的东西不能吃,关键是吃的“量”。大家知道,人参鹿茸燕窝是高级营养补品,吃多了人也受不了;而有些毒药,入药也能治病。天赐万物,必有其用,我们要智慧的选择“量”。而这种智慧,在我们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当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