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食品健康的人,肯定听过隔夜菜致癌的说法。在网络、报刊上甚至有某人吃了隔夜菜被送进急救室的报导。许多专家也纷纷解释,隔夜菜会产生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更有甚者指出,蔬菜每加热一次,致癌物增加几十倍。那么,蔬菜中有多少致癌物?它们又从何而来?隔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蔬菜,又该如何保存和食用呢?
致癌物,不可避免的存在
隔夜饭
氮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元素,植物的生长必须要有氮肥。植物吸收环境中的氮,通过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合成氨基酸。在这个过程中,硝酸盐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步骤之一。植物体内有一些还原酶,可以把一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所以,所有的植物中都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现在的科学研究结果一般认为硝酸盐本身是无毒的,而亚硝酸盐如果大量进入人体的话,可能导致“高铁“高铁血红蛋白症”,血液失去携带氧的能力,从而出现缺氧症状,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对亚硝酸盐更广泛的忧虑还在于它在人体内可能转化成亚硝胺,而后者是一种致癌物。
我们的所有饮食,水、肉、蔬菜、水果等,都不可避免地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根据欧美等国的统计,在正常饮食中,蔬菜是硝酸盐最主要的来源,而亚硝酸盐往往跟硝酸盐的转化相关。在植物性食物中,又以绿叶蔬菜的含量最高。
除了蔬菜种类本身,硝酸盐的含量还跟种植方式、收割期等因素有关。不同的蔬菜之间,同种蔬菜的不同产地、不同季节之间,硝酸盐的含量也会大大不同。
不过,在正常情况下,蔬菜中的这些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距离危害人体的剂量还有相当的差距。而且,蔬菜对人体健康有着许多明确的好处。所以,科学界、食品卫生机构还是推荐人们多吃蔬菜。
这样,我们关心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在获得蔬菜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尽量减少可能的危害?
从食品科学的从食品科学的角度来说,隔不隔夜不是问题所在。问题的实质是做好的菜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们担心的是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这个转化过程可以由蔬菜中本来的还原酶来实现,不过在菜被加热做熟的过程中,这些酶失去了活性,这条路也就被截断了。另一种途径是细菌的作用,本来蔬菜被煮熟,其中的细菌也被杀得差不多角度来说,隔不隔夜不是问题所在。另一种途径是细菌的作用,本来蔬菜被煮熟,其中的细菌也被杀得差不多了。但是在吃的过程中,筷子上会有一些细菌进入菜中;在保存过程中,一些空气中的细菌也有可能进入剩菜中。煮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繁衍,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们会大量繁殖,而繁殖过程中硝酸盐就可能转化成亚硝酸盐。
这样的一个过程,与隔不隔夜无关,只与保存条件有关。最后菜中会有多少亚硝酸盐产生,首先取决于蔬菜本身;其次是煮熟的蔬菜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第三才是保存了多长时间。
隔夜饭菜怎么吃才健康?
剩菜放到第二餐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彻底加热。所谓彻底加热,就是把菜整体上加热到100度,保持沸腾3分钟以上。
肉类加热:如果肉块比较大,一定要煮、蒸时间长一些,或者把肉块切碎,再重新加热。
用微波炉加热剩食物是个不错的方法,它可以令食物内部得到充分加热。但家庭中,往往控制不好微波加热的时间,还容易发生食物飞溅到微波炉内部的麻烦。可以考虑先用微波炉加热一两分钟,令食物内部温度上升,然后再用锅加热,或者再放蒸锅上蒸,就比较容易热透。对于不希望有太多汤水的剩菜,可以用蒸或水煎的方法来加热。
豆制品加热:相比于肉类来说,豆制品更容易腐败,因此加热时也要更加在意。多煮几分钟并不可惜,因为豆腐中的维生素含量甚低,而它所富含的蛋白质和钙、镁等是不怕热的,加热不会明显降低营养价值。
蔬菜加热:蔬菜不适合长时间的加热,可以考虑用蒸锅来蒸,传热效果比用锅直接加热更好,且营养素损失较少。
特别提醒:需要高度注意的是,菜千万不要反复多次地加热。如果知道鱼肉第二餐还吃不完,就只加热一半,剩下部分仍然放回冰箱深处。甚至有些熟食、豆制品可以直接分小盒冻到冷冻室里面。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