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备制造商的生死赌局(图)
当建筑工程承包商董汉英(音)在2010年买下一台新的混凝土泵车时,他本以为中国的建设热潮永远不会结束。
但自从他买了新设备之后,董汉英所在的山东省临沂市便与中国其它地方一样,建筑施工活动出现了疲态。他到现在还没有还清这台由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生产的泵车的钱。如今,他想卖了这台车。
事实证明,泵车很难出手,原因是中联重科和三一集团(Sany Group Co. )这两家中国最大的建筑设备制造商目前正以十分优惠的条件销售新泵车,所以二手泵车的需求几乎没有。
中联重科属国企,而三一集团则被中国最富有的一位企业家所持有,两家企业都在全力以赴地保增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设备市场,而中联重科和三一集团也正在追赶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 Inc. )和小松制作所(Komatsu Ltd.)。然而现在的结果是,这两家中国公司的资金快耗尽了,因为它们一直在赊账销售,而这么做的前提是,它们相信客户能在日后还上设备款。与中国很多工业企业一样,中联重科和三一集团在市场形势好转之前,目前依赖于国有银行的支持及政府补贴,以帮助它们度过难关。
10多年来,中国大型工业企业一直在高速扩大生产,以求赶上中国经济每年约10%的增长步伐。但如今,面对中国经济减速较长时期持续的状况,很多企业都未能及时调整策略。钢铁和汽车等行业因担心失去市场份额,还在维持较高的生产水平,而且这些行业也期待北京能出手干预,刺激经济增长。
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国各地的企业都在应对库存高企的问题。煤炭和铁矿石在中国各港口堆积如山,电子产品零售商陷入争抢客户的价格战,而光伏板公司则因产品供大于求、价格被压低而苦苦挣扎。
三一集团不予置评。但今年早些时候,三一集团副总裁梁林河曾在新浪微博上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写道:混凝土设备竞争到了最后的疯狂。
建筑设备制造商是2008年底北京推出经济刺激方案的大赢家之一。英国工程机械咨询公司(Off-Highway Research)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史杨表示,2010年中国市场上挖掘机、起重机和推土机等设备的销售额激增了56%。
但是北京方面因担心房价飙升,遏制了加速建筑热潮的低息贷款投放量。2011年5月,建筑设备的销售额开始大幅下滑。
分析人士说,中联重科和三一集团几乎垄断着中国的混凝土机市场,在混凝土机的销售总额中占比超过80%。据行业高管、贷款业务管理人员和最终用户说,从去年年末开始,由于购买者可以象征性地支付首付款,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支付总额的30%,这两家企业的销售得到了提振。购买者最多可以在六个月之后支付第一笔款项。中联重科说,该公司实施了控制信贷风险的严格措施。
这些措施让这两家机械制造商可以在产业陷入深度低迷之际仍能扩大销售额。今年上半年,中联重科的混凝土机销售额同比增长了52%,而三一集团在上海上市的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Sany Heavy Industry Co.)称,该公司销售额增长了8%。中联重科说,销售额上升原因在于购买者升级旧设备、小城市需求增长,以及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建筑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加深。
中联重科通过向国有银行出售应收账款的方式为业务筹集资金。尽管中联重科今年上半年创造了人民币4.54亿元(约合7,180万美元)的净现金,如果没有销售超过80亿元的应收账款,中联重科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现金流出。
中联重科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售的一只债券的募股说明书中警告说,该公司无法保证现金流为正或是能够继续销售应收账款。尽管如此,中联重科在中资银行的信用额度还是大幅增加。
三一重工今年上半年的运营中有人民币17亿元的现金流出,如果没有获得政府3.7595亿元的补贴,这个数字还会更高。去年,三一重工获得了政府10.6亿元的补贴。三一重工没有提供有关这些补贴用于何处的任何细节。
分析人士说,由于中国大量机器闲置,三一集团和中联重科可能遇到了麻烦。中国的领导人正在对经济进行改革,使其摆脱对重大建筑工程的依赖。如果建筑业的放缓持续下去,这些公司可能需要面对一波客户违约潮。
杰富瑞投资银行(Jefferies & Co.)驻香港分析师Julian Bu说,他认为中国的经济不会恢复到之前的增速,他认为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销售策略存在风险。
尽管如此,一些分析师却认为没什么好担心的。野村(Nomura)驻香港建筑机械分析师葛文杰(音)说,三一集团和中联重科决定趁竞争者处于疲弱状态时发起攻击,这两家公司都非常强大,非常有竞争力。
承包商董汉英没那么乐观。2010年,他购买了一台中联重科生产的、崭新的44米混凝土泵车,先期支付了50万元的现金,并从银行贷款220万元用于支付剩下的款项。最近一个周二的下午,他拥有的五台机器中,有四台处于闲置状态。
由于仍然有110万元的未偿贷款,董汉英说,他没有资金偿还每月10万元的按揭贷款。
他说,整个行业都陷入了困境。未来也不存在复苏的希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