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算算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账
难道是巨大的成本因素,使地方政府没有激励和动力去解决农民工的户籍问题,从而令“半城市化”成为中国特有的“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现象?这是明显的逻辑悖论。抛开公平正义角度不论,即便仅从经济角度来算,农民工市民化给中国城市也会带来很积极的影响。
最近,一则“所有市长反对户籍改革”的消息引发公众热议。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发现,“户籍改革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
无论在决策层,还是学术界,城市化都被认为是确保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却备受指责,地方政府只顾卖地挣钱,却不愿意解决进城者的户籍问题。于是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农民工虽然已进城,但生活方式却还保留着农村的习惯,每个月的支出以饮食为主,很少有其他类型的消费。学界所认为的通过城市化促进内需的现象并没有在这部分群体上出现。而且,这部分群体数量庞大,据统计,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有将近2.6亿之巨,他们中绝大部分属于这种情况。201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一次超过了50%,但如果以户籍计算,城镇户籍还只占36%。
为什么消费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享受不了由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在中国,公共服务的提供是和户籍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地方政府为何不愿解决这些进城者的户籍?成本是最主要的原因。地方政府给这部分人口提供公共服务,都需要地方财政拿出真金白银。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在2006年所做的一项调研显示,每新增一个城市人口需要增加的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小城市为2万元,中等城市为3万元,大城市为6万元, 特大城市为10万元。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2009年所做的相关调研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分别约为10万元与9万 元,内陆地区约为6万元与5万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则认为,中国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在10万元左右。
难道就是巨大的成本因素,使得地方政府没有激励和动力去解决这部分人口的户籍问题,从而使得这种“半城市化”成为中国特有的“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现象?
这样的逻辑是有疑问的。一个最为明显的逻辑悖论是,如果说城市化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只是负担的话,为何先前大家都将其视为是今后中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动机?难道这个群体扩大内需,只对中国整体经济有利,而不会对特定地区产生影响?而另一个疑问则是,承担公共服务本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为何却视其为洪水猛兽,而且,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建设还能拉动内需,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面效果。
在笔者看来,抛开公平正义角度不论,即便仅从经济角度来算,农民工市民化给中国城市也会带来很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农民工进城有利于优化城市的养老金体系。由于老龄化的原因,中国不少城市的养老金账户亏空,比如上海目前1400万户籍人口中,有将近24%的人超过60岁,老龄化使得该城市的社保账户有近百亿的亏空,必须通过财政补贴。虽然上海有近1000万的常住人口,但是缴纳社保的人口只有10%不到。一旦把农民工的户籍解决了,每年缴纳的社保就非常可观,以每月2500月的税前工资计算,进入统筹账户部分的金额为550元,一年即可缴纳6600元,以900万人计算,那么每年就可增加594亿的金额,大大缓解养老金压力。
当然,把他们变为新市民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们能够为目前紧张的养老金体系救急,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分居民因为有了社会保障而对未来生活产生了稳定的预期,会极大改变他们的消费模式,从而让内需不再是纸上谈兵,真正让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性。
在现在“半城市化”模式下,由于农民工无法在工作地享受公共服务,这部分群体的理性选择就是压缩支出,将工作地只视为是一个工作而非消费的区域。一项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平均年度结余9684元,其中寄回家的钱为5654元,占比58.4%;老一代农民工平均年度结余15378元,其中11063元寄回家,占比72.0%。
他们寄回老家的钱花在哪里呢?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盖房子。在农村拥有自己的房子是很多外出打工者的目标。但是盖房子对他们而言很有可能是一种错误的消费。如果说在城市化时代在城市里购买住房是一项能够对抗通胀的投资,那么在农村盖房子则是一种浪费。很显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当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流入城市时,农村的房子就越发贬值。从这个意义而言,他们在城市里节衣缩食盖成的房子,最后则变成一堆毫无经济价值的建筑物。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一种资源错配。
假如他们能够变为市民,那么消费模式将会极大改变,消费的支出将会扩大城市的内需,创造新的需求;而对这部分居民而言,将原本用于农村建房的资金用于消费的升级换代或是固定资产投资,也更有利于自己今后的长远发展。
如果笔者的论证成立,那么通过开放户籍让农民进城,并不只是会增加城市的负担;相反,这是一件让城市和居民共赢的好事。那么,我们的城市准备好了没有?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