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烂片的《画皮2》为何大卖?因为中国电影市场根本没有能复制的成功逻辑可言。
电影业一直存在着一个看似矛盾的事实。如果问起《画皮2》高票房的原因,普通影迷或者电影公司职业经理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大明星在二、三线城市的 号召力、3D影片本身的高票价以及国产影片保护月等等,但是如果让原班人马、同样的话题再拍一部《画皮3》,是否还能取得国产电影票房榜第一名(哪怕是前三名)的成绩,没有人敢做这个保证。
拍摄商业电影并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事实上几乎每部商业电影都在小心翼翼的复制那些票房大卖的影片。从明星、导演再到剧情类型,比如数据表明内地观众在大荧幕上更偏好赵薇,冯小刚和张艺谋已经成为金字招牌,《卧虎藏龙》之后观众会扎堆看到一系列带有史诗范儿的武侠片,而现在都市爱情剧又开始讨喜。
虽然说做任何生意都有风险,但影迷的口味尤其难以捉摸。如果一家大公 司想要推出一款酷炫的新玩意儿,它起码可以把握移动互联网的行业趋势,不过电影公司每年夏天要拍摄2D还是3D,吸血鬼还是英雄片,高管们只能凭空猜测。这种现象在电影工业成熟的好莱坞也是存在的—十年前,《风语者》汇集了吴宇森、尼古拉斯凯奇,投入1亿美元的大制作,结果票房惨淡,直接拖垮了八大制片公司之一的米高梅,而《拯救大兵瑞恩》的成功就是两年前的事情,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复制最近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因素,然后迅速制作成片,虽然不会获得模仿对象那么喜人的票房情形,但也能赚个盆满钵满,直到观众看腻了为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刚刚兴起还很急功近利的市场来说,这是最稳妥的做法了。如何不让自己的影片成为观众口味转换的临界点,投资方会有数据计算,综合各方面因素之后决定投资金额,剩下的就靠运气了,比如《谍影重重 3》的上映就冒了很大风险,全片70%的镜头都是手持摄影,这种很文艺的做法在一部A级制作的商业片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还好观众买账,总票房甚至超越了前 作。
大部分中国电影公司并不在意这种消费信誉透支,一是因为市场潜力很大,二是有进口片限制和国产影片保护月。通常一次电影院消费行为是很随意的,也许是因为想看某部电影,但当那种“只是想找个地方消遣一下”的情况出现时,没有好莱坞大片的竞争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堆陌生的电影名字前面,场次最多且“听说最近很火”(哪怕是骂声)的《画皮2》就被凸显出来了。
更别提他们还找到了许多副业收入的路子。比如销售视频网站转播权和海外播映权,制作配套电玩游戏,建设游乐场或主题公园等。同时,虽然卖座电影数量可能极其有限,但只要有那么几部,就能打平许多电影的损失。
电影审查制度不止在中国发生,只是政策不同而已,在同样保守的韩国,2012上半年面临与中国一样的进口片环境,韩国本土片仍以53.4%总市场占有率逆袭外画。假设国内电影公司什么都不愿意改变,一个影迷继续在电影院看到他信任的演员或电影公司拍摄的连故事都讲不完整的电影,他就回家去看美剧了呗。中国确实是一个很初级的市场,多数观众的概念里还认为好莱坞电影就是好的或者3D比2D强,但别忘了他们会成长,并且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