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锡尚德看举国办高科技体制
举国体制办高科技企业行不通,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民间风险资金,以天使投资等办法,分散风险与收益。
无锡尚德,这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之一,泥足深陷。
负债率过高、短期债务危机、遭遇反担保欺诈,是压垮无锡尚德的三根重梁。公司2011年四季度负债总额为36亿美元,负债率79%;短期债务已对运营和现金流造成巨大影响。2011年底,尚德短期借债从2007年3.21亿美元攀升至15.73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由5.21亿美元升至4.92亿美元。现金和短期借债比由1.62急剧下降至0.31;7月底曝光的担保欺诈案,将使公司财务濒临崩溃,该公司必须在明年偿还约5.4亿美元的债务,如果被迫履行所有的贷款担保,该公司还将进一步欠下近6.8亿美元的债务。
不仅尚德,太阳能、锂电子等行业日子都不好过。去年四季度,江西赛维高达60亿美元的负债,87.7%的负债率,位居光伏企业榜首;天合光能负债总额17.3亿美元,负债率60%;英利新能源负债总额为32.4亿美元,负债率74.3%。雪上加霜的是,出口环境恶化。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的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称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商或出口商在美国销售过程中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达31.14%至249.96%。
太阳能是高科技企业的代表,无论是锂电池还是太阳能、风能,都是未来新能源可能的触发点。政府不可能抛弃对高科技的支持,事实上,出现兑付危机后,当地政府的第一反应就是劝说银行不抽贷,同时尽其所能对企业继续输血,把税收优惠、补贴等通行规则用到极致。
问题在于,无锡尚德等企业把银行拖入泥潭,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国家开发银行的身影屡现其中,无锡尚德、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晶澳太阳能等知名光伏企业,都曾于2010年获得国开行的大额贷款。尚德的银行贷款从2005年末的0.56亿美元攀升至去年底的17亿美元,不到7年暴增近30倍,其中国开行又一次成为主要贷款行。考虑到包括国开行在内的国有大行由政府信用托底,这些行的债务风险可以视作纳税人的负担。
以前曾经动用股市力量支持高科技企业,典型的如京东方,屡亏屡战,成为吸金黑洞。这样的公司一多,股市下行压力巨大。创业板曾经被视作高科技企业分散风险的市场,效果却是,一些企业上市圈钱,风险撇清。这些办法是把股市投资者当做了风险投资者,犯了大忌。
高科技企业的风险必须由市场化的风险机制来化解。一种模式是吸纳全球同行、全球资金参与。美国在开发页岩气时,吸纳的是民资与全球资金,中国页岩气的主要投资地之一是美国,韩国企业蜂拥前往美国开采页岩气,主要是通过直接参与天然气开发或供应开发天然气所需设备和零件等方式来瞄准页岩气的特殊需求。2010年6月,中石油与加拿大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加拿大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合资开发加拿大公司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北部的页岩天然气田。中国垄断巨头们在吸引外资。
美国的IT产业更是风险投资的经典案例,硅谷是专业的IT风险行业的天堂,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当年一季度吸引到的投资总额为25.8亿美元,而南加州为8.57亿美元。南加州形成技术走廊,包括洛杉矶、圣地亚哥和奥兰治郡在内的南加州地区超过新英格兰地区,所吸引的风险资本投资额已跃居全国第二,地位仅次于硅谷。其他如圣地亚哥的生物医药的风险投资,同样令人瞩目,如果靠银行,或者靠股市,以生物医药的回报,市场可能早就垮了,但多方向的、来自各个阶层的风险投资资金,民间投资、风险投资既分散了风险,也造就了美国的IT王国、页岩气王国地位。无数家风险投资企业中,出现一家类似于苹果、脸书的企业,概率更高,比花全部力气扶持一家大到不能倒的高科技企业,风险小得多。如果政府主导,可能就会像中国的多晶硅、美国政府主导的抗癌药、房地产一样,或者石沉大海,或者形成不可收拾的大泡沫。
发展高科技,需要的是民间投资,是真正的形成上下游链条的风险投资,而不是国资银行,不是政府补贴上市圈钱。
如果说美国等国是用风险投资,全民办高科技,那么目前我国的体制是政府国有银行出钱,办高科技,这样的举国体制成本高、风险不可控,即使产生一两个高科技企业,最后成为形象工程的可能性极大,仅供观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