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剃头师傅也有绝活儿
在印度,从集市到路边,都能看到剃头、刮脸、作按摩的,还有擦鞋、修脚、掏耳朵的。自认既懒又笨的BBC记者哈斯特·沙就是常客。他说,这些小摊儿不仅为许多人创造了生计,还能确保一些传统的绝活儿不失传。
他先在我脸上抹上一种乳液,用纸巾擦干净。然后,拿出一把小刷子。
刷子浸泡在一种闻上去像是消毒水的溶液中,旁边的小炉子上烧着一锅热水,他把刷子用热水涮了涮。然后,细心地在我涂上剃须膏,拿出一把崭新的刮胡刀,把我的脸挂了个一干二净。
最后,他还给我拍上须后水。须后水是怪怪的绿色,盛在一个没有商标的旧瓶子里。
我有一个坏毛病。说到刮脸,我是既懒、又笨。幸运的是,我是不需要经常出镜的那类记者。工作时间多半在室外,所以,容貌,就不需要太讲究了。
但是,去采访大人物,或是去参加婚礼,就要另当别论了。在印度,隔三差五就要被拉去参加婚礼。
在伦敦,请人刮脸是奢侈。只有在刻意复古的理发店(barbershop)、或是追求前卫的美发厅才可以享受得到。
当然了,理发店和美发厅也有共同之处:价钱都很贵,而且,都带有一丝虚荣浮华、奢侈享受的味道。
享受与必须
但是在印度,到处都能找得到幽香浮动、男女皆宜的美容、美发厅和真正的老式理发店,就连马路边上都经常能看到剃头挑子。
在印度,剃须和理发一样,不过是一种服务。既可以是花很多钱买来的奢侈、享受,也可以是只花几个卢比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生活必须。
让我来告诉你吧,不管是谁,刮脸的质量都比我自己动手要好得多。
说到路边的剃头挑子,当然了,环境不那么舒适放松,卫生标准大概也不够理想,但是,剃头师傅的手艺并不比任何人差。
上星期,给我刮脸的那位师傅非常专业。但他并不是一位好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和精力给人刮脸的老者,说他更像是老者的孙子还差不多。
给我刮脸的小夥子最多不超过14岁。在印度,这很常见。到了这个年纪,上学不是法律约定的义务,再说,家里还有好几张嘴等着吃饭呢。
男孩儿刮脸的手艺很好,价钱不过只要几个卢比。
他给我刮脸的同时,他的同事把我的皮鞋擦得铮亮。如果愿意的话,我还可以同时做头部按摩。
不久前,我和另外一位很有名气的记者一起接了件很难干的活儿,去克什米尔实地报导。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每天接触的都是动乱,分离分子的集会示威,再加上伦敦总部没完没了地催着发稿,结果呢,我们连睡觉的时间都很少,更别提美化个人形像了。
回到德里,我们要回记者站去发最后几篇报导。但是,首先需要拐个弯儿,去趟美容美发厅。当然了,我们去的是专门为男性服务的美容美发厅。
无需任何尴尬,我们刮了脸,洗了面,修了手指甲、脚趾甲。美化形像的同时,我和那位记者一起讨论克什米尔政坛的复杂,闲聊同事的家长里短。
回到记者站,我们的形像比离开时还要更加赏心悦目。
印度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7%
生计与绝活
和在伦敦的朋友讲起我在印度的经历,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要花钱请别人来替我作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琐事。在他们看来,我的日子好像有点奢侈、颓废。
但是,在德里的一位好朋友提醒我,这才是印度经济的运作方式。
在印度,有专人开电梯、拉门、擦地,即使是相对普通的家庭,可能也有帮佣。
印度有12亿人,但是,有经济安全保障的人很少,他们需要工作。所以,在印度,既懒、又笨,日子同样可以过得很容易。不过,你需要花钱请别人来替你做一些必须作的事。
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经济。
如果我开始自己买剃须刀、自己动手刮脸,可能就会有人丢了生计。
请专人刮脸,还意味着一些传统的绝活儿手艺不会失传。
更重要的,偶尔,我也能美到可以出镜的地步。
原标题: 路边剃头匠的经济意义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