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看上去像个“贪财者”,从社保金到公积金,全都进入它的法眼,呼吁这些资金进入股市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收益。
首先看中的是可以长期投资的内资。从去年开始,养老金入市吆喝得如火如荼,不仅旗下三大报,证监会官员或者出面解释或者亲自撰文,大致内容不外乎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以及养老金入市并非救市。到今年3月,第一单终于开花结果,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广东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000亿元,于3月19日在北京签订委托投资协议后,资金将分批到位,委托投资期限暂定两年。
在6月26日举行的2012年陆家嘴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办公厅副巡视员江向阳透露,证监会支持推动社保基金、保险机构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投资运营和保值增值,证监会与住建部共同研究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和投资运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其次是长期投资的外资。4月3日,证监会网站公布,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央行及国家外管局决定新增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远超此前的300亿美元投资额度,总投资额度达到800亿美元。为引入QFII投资者,境外长期资金申请QFII资格的要求降至“2年经营时间、5亿美元证券资产规模”,所有境外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由20%提至30%,同时拟允许QFII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
说证监会不指望救市,恐怕与事实不符合。股票新政接连颁布之日,股市却下跌不止,失去了融资功能,一些重要大型企业嗷嗷待哺,让人难堪。但说证监会意图吸引长期资金就是为了救市,小看了改革者的格局。
证监会惦记上的长期资金,都是规模庞大、缺口明显、投资效益极低的资金,这些庞大的资金有些传出被挪用或者寻租丑闻,管理模式传统低效,内部改革人士难以下手,其低下的收益率则是公众财富的最大浪费。
以近日激起热议的养老金而论,无论资金缺口是18万亿还是8万亿,都是填不满的黑洞,并且黑洞范围还在扩大的过程当中。财政部与地方政府是否以高效的方式管理好这部分缴纳者的养命钱,受到普遍质疑。曾长期任职证监会基金监管部的洪磊直言不讳地表示,需要找到一个保值增值的渠道,全国社保理事会已经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通过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十年投资平均收益率超过9%;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能投资资本市场,只能投资国债和银行存款,如果扣除通胀因素则是负的百分之零点几,显然跑输通货膨胀。
公积金也是如此。长期以来,公积金使用效率低下,2010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纳规模达到2.2万亿元,闲置公积金高达6000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期末,结余住房公积金将达到1万亿元左右。很难想象,在中国中低收入阶层住房紧张的状况下,公积金闲置资源居然如此庞大,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银行的活期存款中,有监管者表示“令人痛心”。目前一部分公积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2009年10月,住建部等七部委宣布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目前已有北京、天津、重庆、攀枝花等28个城市开展了此项试点,公积金改革推开了一道门缝。
证监会盯上的这部分长期资金,无一例外,都是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管理体系盘根错节的难啃的硬骨头。谁都知道要改,谁都不知道如何下嘴,谁都想成为资金的主导者。
以地方养老金为例,财政部门、地方政府、社保基金各掌一块,各有各的想法。虽然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一再以骄人的投资业绩,向世人暗示由社保基金掌管的可行性与专业性,但难以推翻另一种质疑——在普通投资者大面积亏损的背景下,社保基金的战绩更像是特殊政策下的结果,在投资收益中哪些是国有股划拨、哪些是特殊红利、哪些是二级市场投资,泾渭不甚分明,以至于普通投资者担忧地方养老金入市后市场更不公平,普通投资者将无立足之地。
再说公积金,住建部、银行与地方政府虎视眈眈。以目前如此庞大的体量却收获着活期存款的利率,简直是犯罪,公积金投资体制非改不可。到底怎么改,是进入股市,还是进入保障房市场,还是进入较为保险的债券市场,甚至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则各执一词。进入不同的市场,主导者也就各不相同。
考虑到养老金与公积金都是追求安全第一的民生资金,因此信用风险低的债券市场是首先要配置的领域;其次从行政管理向专业投资改变,由监管者考核,由专业投资机构投资,无论是债市、股市还是风投,无专业能力入市相当于赌博;最后个人账户的拥有者拥有选择权,如401K计划一样,入不入市由缴纳者自己说了算,政府可以鼓励,但不能替民做主,以体现投资责任自负的原则。
至于证监会,应该放下重负,股市涨跌受制于多种因素,高低非政策能够决策,股指高不等于监管能力强,股指低也不等于能力不足。只要建立公平而高效的市场,就是大功一件,投资者全都看在眼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