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称为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8日爆发后,侵华的旧日本军把散居在华的欧美民间人强行押到各个强制收容所集中,严格管理。在中国山东省潍县、现改为较大的潍坊市就有一座由旧日本军建做的“潍县收容所”,位于该市中心部。七十多年后,收容所的一部分遗迹仍然散布在当地各间医院、学校的敷地上,但外界鲜有人知道这一个收容所的存在。
1942年3月,正当二战战火方炽之时,旧日本军接收了潍县郊外的基督教设施“乐道院”,并在此驻军。同时开始建造面积达八万三千二百多平方公尺的收容所,围绕收容所四面修筑一道高的墙壁,上面布置岗哨,并遍布铁丝网和高压电线,高墙内外,戒备森严。
为了报复美国政府在二战期间把在美的日系人集中隔离,旧日本军也把散住在中国各地的欧美民间人用卡车陆续强行押送到潍县收容所。一家六、七口住在只有四张半榻榻米宽的石屋,没有供暖设备。一些完整无损的石屋仍残留至今。现在八十二高龄的张锡鸿,当时和他父亲是在收容所里当清洁工,如此忆述:“那些外国人把贵重的衣服用竹竿挑到高墙外面换取盐、砂糖及鸡蛋等营养品”。
除了与日本是同盟国的德国、意大利及瑞士等中立国外,所有居住在长江以北的欧美人皆被集中到潍县收容所,其他各地的则被送往香港和上海的集中营。据估计有约二千多人被投进这些强制收容所内。
潍县收容所里共有327人,从一般的普通平民到医生、商人、学生等,乃至著名的人士均被押送在此。如1924年巴黎奥运会四百米金牌获得者、英国出身的传教士叶利德,他在1945年2月因患脑疾,才四十三岁便去世。第54届国际电影艺术奖得奖影片“赛跑者的火炬”就是描写叶利德的一生经历。
旧日本军采取半自治方式来管理这个收容所,对宗教信仰、教育、音乐等文化活动都不予干涉。食品则是配给制,蔬菜由收容所里的人组织去种植,自给自足。虽然如此,慢性化的营养不足导致不少人失去了生命。据现存在纪念馆里的资料显示,收容所的人没有遭到旧日本军的杀害,但脱走事件不时发生,被逮捕者大多受到旧日本军严厉的审问后释放返回收容所内。
1945年8月17日,二次大战结束后的第二日清晨,美国军机把特别救助队空降到此,终于将收容所里的人全部放出,结束了他们长达三年多的囚徒式生活。
在潍坊市的收容所迹地,有一间“潍县收容所纪念馆”,里面不但展示很多当时收容者遗留下来的素描、相片及印刷品,亦有重现昔日整个收容所的模型,馆外有一块纪念碑,把当时收容者的姓名、国籍、年龄、性别及身份刻在石碑上,公园附近竖立著一座手拿枪枝、号角的盟军战士们塑像。
2005年8月17日,藉该收容所解放60周年纪念,曾被收容过的67位欧美人士到这里来凭吊,并出席了纪念仪式。旧日本军在中国建起的强制收容所虽然只是二战历史里的一段小插曲,但历史终归是历史,历史不应被遗忘,有必要向世人、尤其是向日本人传达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