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知青》好评恶评齐飞 作者称有突破(williamhill官网 )
北京货摊上出售的昔日宣传知青上山下乡的脸盆、毛主席语录等红色物品
以中国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题材的电视剧《知青》在央视热播。中国官方媒体的好评和网络论坛的批评形成对比。有些网民甚至要求央视停播。而剧本的作者梁晓声强调,他们努力在敏感历史题材上有所突破。此外香港有评论认为,电视剧《知青》是为习近平造势。
45集的电视剧《知青》近期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黄金时间开播。剧中人有东北建设兵团知青和陕西插队知青。
*两个“舆论场”*
该剧收视率高,中国媒体上,一片好评声,例如说它“弘扬主旋律”。新华社说,它表现了知青“在严酷的政治环境和艰苦的生存劳动条件下,坚守中华民族爱国爱民爱家的优秀传统美德”。
而在一些言论空间比较大的网络论坛上,恶评远远多于好评,包括不少当年知青在内的网民批评这个电视剧美化知青苦难,歌颂上山下乡运动和文革。
例如《猫眼看人》论坛有个帖子的标题是《呼吁央视停止播放〈知青〉》,现在有两千多个跟帖和20多万点击率。有人写道:“现在国家层面的舆论导向混乱不堪,屁民无所适从。刚说防止文革重演,就来个《知青》”。还有人写道:“如此之大的反弹,老梁说不定帮了倒忙”。
习近平(左起第二人)和李克强(左起第三人)都曾是下乡知青
*文革题材难写作,民意官意相差多*
在中国当局镇压八九民运之后,文革题材成为文艺创作的危险区、布雷区,很多文艺工作者不敢多涉及,视为禁区。在电视剧《知青》播出4集之后,记者采访了编剧梁晓声。
他说:“八十年代末到现在,文革极左年代的背景在影视中几乎不出来了,(但)在这个剧里面呈现了。”
记者:“你是说你们对过去的文革禁区有所突破,是吗?”
梁晓声:“嗯,而且这也是我们当时互相鼓励的一个动力吧。一个动力,就是说,我们不可以等待别人去做这个突破,而我们享受那种扩大了的半径。左等右等,你会发现周边没有人去做,大家都在规避。那总得有人去做,因此我们决定这件事我们来做。”
记者:“可是有些人认为做的还不够,比如有人说,过去那些假病退啊,大返城啊——当然,这个戏还没有演到那儿呢。”
梁晓声:“(刚播出)四集啊。”
记者:“后面会提到这些吗?”
梁晓声:“会有的。我就觉得大家现在太浮躁了。”
梁晓声还说,媒体也浮躁。
记者问中国著名作家梁晓声他是如何处理文革题材的一个难题的:“如果阴暗面写多了,审查通不过。(梁晓声:对。)如果写少了,群众,很多群众那儿通不过。”
梁晓声:“这个多少当然是个尺度问题、比例问题,但是我们最初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如果完全滤掉的话,那么我是不写的。如果完全把时代极左的痕迹略掉,那就是我一向反对的那个‘过滤年代特征’”。
电视剧《知青》有限地反映了文革的一些阴暗面,例如当时对毛泽东的神化和“恶毒攻击罪”下的红色恐怖。有个情节是,一位观念极左的女知青在洗脚时也不忘阅读《毛主席语录》,她不慎让书掉入脚盆中,于是吓得跪下来向毛主席请罪。其他知青起哄说:“这是严重的政治事件”,还建议把这件事上报,严肃处理。但一位负责人说,她不是故意的,把事情放了过去。
一些年轻人看到这个故事感到不可思议。但文革的过来人知道,当时这种事是可大可小,能招大祸的,很多人由于笔误口误或者无意中损害了毛泽东像而被扣上“恶毒攻击毛主席”的罪名。如果肇事者拥有红色的家庭出身,就算是犯了政治错误,忘本了,得到从轻发落;而如果家庭出身属于被称作黑五类的政治贱民,就可能被指控为“反动阶级本性大暴露”。
*梁晓声否定下乡运动,解释“青春无悔”*
网上和一些媒体盛传梁晓声的知青题材作品的基调是“青春无悔”,梁晓声予以否认。他说,当时他家生活困难,他下乡,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对自己这一行动“青春无悔”,而“青春无悔”不是他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他是否定这场运动的。
*配合接班赞知青?新剧宣扬习近平?*
中国正进入知青一代掌权的时代,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李源潮、张德江这些被看好或者有可能在十八大成为政治局常委的人,以及令计划、刘源等不少高级官员,都当过下乡知青。
香港苹果日报说,电视剧《知青》“向未来领导人献媚”,男主角赵曙光被视为习近平化身。
苹果日报专栏作家李平也写道:“《知青》宣传的重点显然是习近平。……被塑造为知青中‘思想者’的主角赵曙光,其故事据称与习近平的经历又有几分相似。”
李平还表示,官方宣称这个知青剧是向中共十八大献礼,“坊间则指是为习近平造势。”“《知青》受到吹捧,是因为中国正进入‘知青一代’掌控政经命脉的时代,官方自然要塑造知青的正面形象。”时事评论员李平还担心“《知青》在美化知青群体时,会否有美化文革之败笔? ”